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讲大风歌全集二十一、分封之争

二十一、分封之争

        汉高祖六年,当上皇帝的刘邦终于解决了一件悬了很久的大事情,那就是分封功臣,刘邦称帝后,由于群臣争功,分封功臣一直是刘邦面临的最棘手的事情,这一次刘邦一口气封了十位列侯,这是刘邦称帝后第一次批量封侯,在第一批封侯的十个人中,曹参排名第一,那么曹参是谁?他为什么会被刘邦封为侯呢?在刘邦反秦灭楚的战争中,曹参有过什么功劳?

        我们先讲第一批,第一批是高祖六年十二月封的,这一批封了十个,排名第一的人是曹参,封的是平阳侯,那么曹参有什么功劳能够首批得到分封呢?简单来说,就当是封的时候,其实大臣们看到的是曹参两个方面的功劳,一个是反秦有功,第二个是灭项大功。

        我们分开谈,先说反秦,就是刘邦参加反秦大起义的这三年之中,曹参立了不少功,因为曹参跟刘邦的关系不一样,我在讲的时候,把曹参这一类人划作一类,他们属于“三老”干部,这个三老指的是老乡、老同事、老战友,首先曹参是沛县人,本来就是跟刘邦是老乡。再一个老同事,在反秦大起义之前,刘邦最多做了个泗水亭长,曹参是沛县的狱掾,就是主管刑狱的一个员工,所以他的级别比刘邦要高得多,跟刘邦很熟。第三个老呢,就是他是老战友。我们讲过刘邦的起兵,大家回想一下,刘邦的起兵是怎么来的呢?简单来说是这样来的,沛县的县令首先想起来,他要起兵反秦,他的目的是为了自保,而有两个人阻止他,一个是萧何,一个是曹参,阻止他,说你这样做不行,你本来是秦帝国的县官,在老百姓中间你有很大的对立面,你不能做,所以最后他们提出来找一个流亡在外的人,这才把刘邦找过来,后来县令反悔要杀萧和曹,萧何跟曹参又逃出来跟刘邦联手,最后是杀了县令,这刘邦就得到了第一个位置沛公,这个经过我们讲过,我们简单地勾列这个经过意在说明,其实曹参是沛县起兵的三大核心之一,整个酝酿这一次起义的是萧何、曹参和刘邦,所以曹参是最早参加反秦大起义的,所以他跟刘邦的关系非常近,就在于他们是老乡,原来是老同事一起兵反秦又是老战友,所以在反秦中间他是有功之臣。

        曹参的另一个功劳是消灭项羽,在消灭和打败项羽的这个过程中间,曹参立的功很多,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曹参从反击项羽,就是从荥阳守卫战开始,曹参就奉命一直跟着韩信,韩信打到哪儿,曹参就打到哪儿,韩信立了什么功,曹参就跟着立了什么功。所以这个就厉害了,我们知道韩信的功劳非常大,刘邦是一直在荥阳那儿和项羽对峙了28个月,这28个月韩信是横扫整个黄河以北,那么曹参也跟着横扫黄河以北,所以曹参在消灭项羽集团中间立的功劳非常大,那这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应当封,所以曹参在首批封侯之中是功劳最大的一个,当然刘邦对于曹参的安排也非常特殊,特别是在高祖六年抓了韩信以后,刘邦就封了自己的庶长子刘肥去做齐王,原来的齐王是韩信,韩信被改为楚王以后。那个齐王,刘邦就封了自己的儿子,但是他的儿子是一个没有政治经验的人,怎么执政呢?刘邦就给他派了一个非常得力的国相,这个国相就是曹参,换句话说,曹参在刘邦的眼里是一个可以托生死之任、继千里之命的一个可信任的人,实际上是把整个齐国托付给曹参了,所以曹参做了九年的齐国的国相,管理当时诸侯国中间最大的这个齐国,当然曹参在管理齐国中间有个很大的贡献,这一般讲曹参的时候,因为中间之专门有一篇叫《曹相国世家》,讲曹参的一生,一般人看曹参都认为曹参的战功很高,其实曹参的贡献并不在这儿,曹参真正的贡献是他首先提出并且践行了西汉初年治国的指导思想,西汉建国以后用什么样的思想来管理国家,这是个大事情,最早接触到这个问题,最早实践这个问题的是曹参,曹参担任齐国的国相以后,他也不知道怎么治国,但曹参他知道找人去商量,所以曹参曾经在担任齐国国相期间开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会去讨论,召集了很多学者来讨论,结果这个会开到最后曹参没听明白,为什么曹参没听明白呢?四个字叫:“人言言殊”,什么叫“人言言殊”呢?每个人都说一套,每个人说的跟别人说的都不一样,“殊”是不同嘛,如果说每个人都讲一套,每个人讲的都和别人不一样,那么你叫曹参这个人去听,他就听不明白了,他不知道哪一个该听谁的了,最后曹参听说了一个人,这个人在当时的胶西,山东不是有个胶东半岛吗,有胶东和胶西,胶西实际上就今天山东的高密县,这个地方有一个老先生,这个老先生姓葛,号称葛公,这个人通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个思想流派,它是融合了道家和法家两个方面的思想形成的黄老之学,然后曹参就把这个葛老先生请过来,这老先生给曹参批讲了一番,说治理国家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叫:“清净无为”,你要想把这个国家管理好就要清净无为,什么叫清净无为啊?说白了就是不扰民,你不去找老百姓的事,让老百姓该怎么活就怎么活。那么民自安,老百姓就安定了,其实他说治国非常简单就是清净无为,曹参一听听懂了,然后曹参把自己在齐国相国的那个他那一套大房子,把那个正堂腾出来让那个老先生住,他自己住到旁边去,尊师啊,曹参应当是最尊师的了,葛老先生就是他的老师,曹参就按这个办法在齐国做了九年国相,最后他走的时候历史上都称他为贤相,其实这九年曹参干了什么呢?什么都不干,让老百姓该怎么活就怎么活,你不扰民,民自安,这就是曹参的治国之道。

        我们在这个讲坛中间大家听过很多老师讲过,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这是中国思想史上非常活跃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在思想界有诸子百家,有那么多家,曹参为什么选择了黄老,选择这个“清净无为”的黄老,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现实决定的。因为曹参去管理齐国这个时代是个什么时代呢?我们要说的远一点,是从公元770年来进入春秋开始,这个战争就不断了,然后再经过了战国到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统一天下,那么从公元770年进入春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中间是多长时间啊?770到公元前221,大家可以算出来多少年啊,500多年的时间,就是五个半世纪,这五个半世纪都是战争不断,所以在经过三年反秦,四年楚汉战争,打到楚汉战争结束的时候,这个国家完全都垮了,这个时候国家的困难是无以复加,所以这个时候就实行清净无为的政策是最适合的,所以曹参就用黄老思想治理齐国非常成功。到了惠帝二年,也就是刘邦去世以后汉惠帝继位,到了惠帝二年,当年在中央任相国的萧何突然死了,萧何一死,这个消息马上传到山东齐地,曹参很机灵啊,马上让他的随从整理行装,说我马上要进京了,果然停了几天,任命下来,调曹参到中央政府代替萧何担任中央政府的相国,结果到了中央政府任职以后,曹参怎么治理西汉的国家呢?的记载是两句话叫:“举世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翻成白话就说,所有萧何定的一律照搬不动,他自己什么事都不干,那你不干怎么办呢?

        天天喝酒,担任相国什么也不干,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他手下有很多人,大臣、他手下的部下都想找机会来劝曹参,曹参很有办法,凡是来找他的人,曹参二话不说立即摆上酒摊,喝,这一喝不就酒跟菜给嘴堵住了吗,喝到中间有人想说话了,曹参再敬酒,喝!最后到临走这话都没说出口,醉了,抬出去了。曹参就用这个办法把所有向他提意见的人全都给顶回去了,他不跟人家硬顶,堵住人家的嘴,而且不用别的话,不是用话噎住人家,好酒好菜往嘴里灌,灌醉了抬出去,用这种办法最后搞得就是没有人能提意见。当然这个事件时间长了,皇帝不高兴了,汉惠帝不高兴了,汉惠帝后来就找到曹参的儿子,曹参儿子叫曹窋,也在朝中做官,是专门在皇帝身边做官的,汉惠帝给曹参的儿子,他俩的年龄比较接近,同龄人都是“80后”,所以两个人就在一块儿谈,汉惠帝就给他儿子说了,你回去问问你爹,你看,先皇去世,我又年轻,你爹又是个老革命,担任这么重要的职务,天天光喝酒什么也不干,你回去问问他怎么回事,所以曹窋休息时回家就问他爹,他还张嘴没问他爹把脸一沉,说这话不该你问,你怎么能问这种事情啊,拉下去打二百板子,一下子把他儿子使劲儿打了二百板子,打的第二天曹窋上朝的时候都几乎上不成,这事汉惠帝知道了,汉惠帝知道,第二天上朝就问曹参,他说你打你那个儿子打错了,那不是他叫问的,是我叫他问的,曹参一听说赶快又摘帽子又道歉,道歉完了,他就问,他说你想一想,你和你的父亲高皇帝相比,那么是你爹高明是你高明啊,汉惠帝说当然是我爹高明了,然后曹参问第二个问题,说你看看我和首任相国萧何相比,谁更强一点呢?汉惠帝这个问题不太好答,后来汉惠帝想想,这样,他说我觉得你比萧相国还差一点,这就对了,你看咱们现在这一套规章制度是高皇帝跟萧相国定的,你比不过你爹,我比不过萧相国,那咱们应当怎么办呢?按史书的原话:“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这个话的意思什么呢?“垂拱”,我们经常见到这个词,垂是垂衣,衣服垂下来,拱是拱手,“垂拱”就是什么也不干,就是你当皇帝,你没有你爹高明,你爹定那一套你照着搬就行,我就守着职务,就是萧何怎么定的我怎么做,要是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好了,所以后人就传下来一个成语叫:“萧规曹随”,就是由此而来的,所以曹参是第一个被拜相的人。

        从刘邦和项羽开战以来曹参就一直跟随韩信,因此,韩信取得的功劳中自然有曹参的一份,再加上曹参和刘邦的关系,所以封曹参为侯也是理所应当,但是在刘邦第一批封侯的十个人中,有一个人他仅仅是为刘邦赶车的车夫也被封了侯,而且就在曹参的后面是第二个被封侯的人,此人就是夏侯婴,如果论功封赏那么夏侯婴有什么功劳?他为什么会被刘邦封为侯呢?此人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呢?

        汉五年十二月,刘邦这一次封的十个侯中间还有一个人,我们多次提到过这个人,这个人我们在讲座中间提到的次数比曹参都多,这个人就是夏侯婴,也叫做滕公,这个人也是第一批被封的侯,其实这个人就是干什么呢?就是个车夫,就是专门给刘邦赶车的,当时的官职叫太仆,按照当时的规定,太仆的官是正部级官员,很高的一个官,那么这么一个赶车的人,刘邦凭什么给他封侯呢,其实这个赶车的人很不简单,能够给皇帝开车,那也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而且这个夏侯婴,他给西汉初年三个皇帝开车,他一生给三个皇帝开车,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一直开到死,他一生做的官就是太仆,担任三代皇帝的这个官,我们看这个人,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刘邦父子三个人都那么信任他。我们先说第一件事,这个夏侯婴原来确实是一个沛县县政府一个专职的车把式,就是赶马车的,但是这个人每一次出车回来,他都爱把他的车开到哪儿去呢?把他的车赶到泗水亭亭长那儿,到刘邦那儿,然后两个人坐下来一聊就是一天,跟刘邦关系非常铁,后来中间出了一次事,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在一块儿,我估计是两个人在切磋武功吧,不知道怎么回事,担任亭长的刘邦把夏侯婴打伤了,这个事在当时秦代叫犯法的事,因为刘邦是个吏,你身为吏你把别人打伤,这叫犯罪,只要有人告,刘邦就得受罚,所以这件事果然被人举报了,一举报,查到刘邦那儿,刘邦知道自己这是犯罪的事,马上矢口否认,不是我打的,夏侯婴怎么办呢?夏侯婴为刘邦做伪证,做伪证啊,他说我确实是伤了,但是这个伤不是泗水亭长刘季打的,那这事不就过了吗,那反过来秦朝政府逮着告状的人,打的人也不承认,被打的人也不承认,那就是告状的人是诬告啊,要惩罚那个告状的人,那个人他不干了,他说我讲的是事实啊,再上告,再上告这个案子发回来重审,这一审夏侯婴顶不住了,到底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所以发回来一重审,夏侯婴为了这个事挨了好几百棍,而且坐了一年多的牢,但是夏侯婴很能够担当,做大牢、受大刑,一口咬定就不是泗水亭长刘邦打的,最后硬是让刘邦给躲过去了,这是他俩交往的第一件事,他能自己受刑、坐牢,也绝不举报刘邦,宁可作伪证、坐牢,不告刘邦,这就是刘邦跟夏侯婴,他两个生死之交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们前面讲过,我简单提一下就知道了,彭城大战,刘邦打败仗了,刘邦打败仗在逃的时候,我们不是说过吗,替他赶车的就是这个夏侯婴,结果在逃的路上遇见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儿子是汉惠帝刘盈,女儿是鲁元公主,谁救了他的儿子和女儿?夏侯婴,为了救儿子,刘邦差点十几次要杀夏侯婴,夏侯婴最终是把他儿女全带出来了,所以刘邦死了以后,包括吕后,包括汉惠帝刘盈非常感激夏侯婴,因为毕竟夏侯婴救的是汉惠帝的性命啊,所以到惠帝当上皇帝的时候,当年那个小男孩后来当了皇帝了,这个小男孩非常感激这个赶车的夏侯婴,就专门盖了很多房子给那些高级官员住,专门挑了一处最豪华的、离皇宫最近的房子给了谁呢,给了夏侯婴,而且说了,发了话,这个房子只能夏侯婴住,因为什么呢?“近我”,这是的原话:“近我”,就是离我的住所比较近,这是第二件事。可见夏侯婴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的,第三件事在荥阳对峙的28个月之中,刘邦多次出逃,我们过去讲韩信北伐的时候曾经讲过,刘邦有一次从荥阳逃出来只带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夏侯婴,刘邦在大难之中带一个人出逃,带的就是夏侯婴,为什么带夏侯婴,第一他信任他,第二夏侯婴会赶车啊,那是个F1车手,高明的车手,所以他带着他一块儿,他两个人渡过黄河,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闯到韩信的大营,趁着韩信没有起床,夺了韩信的军印,跟刘邦在一块儿的就是这个夏侯婴,所以他两个是生死之交。所以应该说夏侯婴在刘邦的心目中间,虽然夏侯婴不会出谋划策,不会治国理财,不会领兵打仗,但是夏侯婴有一点,刘邦最欣赏了,大家听我刚才讲了那么多事情,能听出来吧,刘邦最欣赏夏侯婴的其实是两个字,忠诚,这是刘邦最看重的,夏侯婴对刘邦的忠诚,是刘邦父子两代、三任帝王最看重的,所以刘邦在世,夏侯婴太仆,惠帝在世,夏侯婴太仆,汉文帝在世,夏侯婴还是太仆,这就是这个人最重要的一个品质,就是忠诚。

        从王立群先生的讲解中可以看出,夏侯婴西汉初年三代皇帝的“太仆”,他本人并没有多大才华,但是对君主的忠诚使他倍受三代皇帝的信任,但是仅仅有这一点就能够封疆列侯吗?在夏侯婴身上还有哪些优点?刘邦封他为侯到底对不对呢?

        一个人除了会赶车,再除了忠诚,你没有其他本事也不行,夏侯婴其实还有一大本领,这一大本领叫慧眼识人,这是夏侯婴很大的一个本事,他自己倒没有能耐,不像张良、萧何、韩信,但是他能看出来谁有本事,然后推荐给刘邦,你看我们过去讲过,我们过去讲过韩信,谁在刀下留了韩信的命啊?夏侯婴啊,当13个同案犯都被杀,最后一个要杀韩信的时候,来人了,来的这个人就是夏侯婴,结果韩信喊了两句话,夏侯婴一听,出言不俗,就让把人给放了,那么那么多人为什么听夏侯婴的命令呢?夏侯婴跟刘邦的关系不一般,夏侯婴职务本身很高,是太仆,所以他一说就放了,然后跟韩信谈了一番话,第一个向刘邦推荐韩信的就是夏侯婴,当然夏侯婴推荐分量不重,没有萧何推荐的分量重,萧何最后把他推荐成大将军了,夏侯婴达不到这个程度,但是夏侯婴至少在韩信身上有两功,第一救了韩信一命。假如杀韩信的时候,夏侯婴不是刚好来到,那韩信不是早成了刀下之鬼了吗,韩信要成了刀下之鬼,什么萧何月下追啊,那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了,救韩信的是夏侯婴,第一个举荐韩信的还是夏侯婴,这两功不可没。而且夏侯婴的举荐让韩信悟出来一个门路,让韩信懂得了一个道道,就要想进入刘邦的法眼,那必须要有人举荐,夏侯婴不行,我再找一个比夏侯婴说话更算数的人,这才找到萧何,这个功不可没,这是第一个因。第二个人我们前面也讲过,项羽手下一个重要的将军,在项羽自杀以后,最后被刘邦通缉,刘邦一定要抓住他,我们讲过这个人,这个人叫季布,救季布的是谁啊,一个朱家,一个夏侯婴,朱家给他买过来放在家里,告诉他儿子,他干不干都行,但是每顿饭你得陪着他吃,然后朱家到京城去找夏侯婴,当时我们没有分析,有一点没有讲,朱家作为一个侠客,他为什么去找夏侯婴,他不找萧何,不找张良,也不找陈平,他直接找的是夏侯婴,这说明夏侯婴至少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间,他具备两点,第一这个人厚道,厚道人,所以朱家一找到夏侯婴,夏侯婴就明白这个通缉犯就在朱家的家里边,假如夏侯婴不是个厚道人,那完了,一举报,不但把季布抓了,连朱家也跟着受牵连了,人家敢去找你帮忙,说明这个人厚道,如果这个人太狐狸了,别人不敢找他,如果是老狐狸更不敢找,所以在这个事情上。

        朱家找到夏侯婴,夏侯婴一听就明白了,找了个机会(给)刘邦讲道理,就给刘邦讲了三点:第一,说季布忠诚项羽,忠诚是美德。第二,项羽的部将你杀不完。第三,你要把季布这样的人逼跑了,那将来是你的大难,刘邦就赦免了。这中间救季布的又是夏侯婴,夏侯婴他做好事啊,救了韩信,救了季布,救完就推荐,最后一个我们没有讲过的,高祖十一年,最后一个诸侯王叛乱,就是黥布叛乱,这一次叛乱消息传到京城,刘邦当时很震惊,因为黥布是项羽手下的第一悍将,最能打的人,巨鹿之战第一个打过去的就是这个黥布,所以黥布一叛乱,刘邦问他身边的人,刘邦身边的很多将领说了三句话:“发兵击之,坑竖子耳,何能为乎?”这个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什么意思啊?派兵灭了他,杀了这家伙,他能干点什么,这个话跟举报韩信叛变的人说的话基本完全一样,说明刘邦身边有一些人只会迎合刘邦,不会说一句有分量的话,而这个时候夏侯婴找到他手下的一个门客,他那个门客是谁呢?曾经在项羽的西楚国做过令尹,令尹就是宰相啊,在项羽手下一个做高官的人是夏侯婴的门客,我们刚讲过夏侯婴由于为人厚道,包括项羽手下的人,在项羽死后投靠夏侯婴,夏侯婴都收留了,这个人姓薛,叫薛公,所谓薛公就是在薛县做过县令叫薛公,他就问薛公,黥布怎么会叛乱的呢?这个薛公就告诉他,黥布造反是应该的,该反,为什么该反呢?他说你想想韩信、彭越、黥布这三个人是功劳相等、休戚与共,这三个人韩信杀了,彭越杀了,那黥布害怕被杀,他非反不可,所以你要叫黥布不反,那不可能,所以黥布是被逼反的,这个话一说夏侯婴就觉得这个薛公很有头脑,推荐给刘邦说我的门客里有一个人非常了解黥布,对你这次平叛很有帮助,然后刘邦就召见了这个薛公,薛公向刘邦进言、献计,刘邦就按他的做法,顺利地平定了黥布的叛乱,薛公跟刘邦谈的是什么?怎么平叛的?这个将来我们讲黥布叛乱的时候再详细讲他,总而言之是由于夏侯婴的举荐,刘邦才从薛公那儿知道怎么样去平定黥布的叛乱,所以在刘邦第一批封的十侯之中,无论是曹参,无论是夏侯婴,都是很有功劳的人,应当说刘邦这个分封还是比较正确的,当然我们说这一次封了十个侯,我这一集只讲了两个曹参跟夏侯婴这两个人都是立了大功,该封的人。那么是不是其他的人也该封侯,其他的人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功劳呢?请看下集,奇谋天才,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