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王立群讲座 大风歌全45集二、时代玉成

二、时代玉成

        秦始皇晚年,时任泗水亭长的刘邦负责押运一批到骊山修秦陵的刑徒,刚出发不久,这些刑徒就纷纷逃跑,无奈的刘邦只好把剩余不多的刑徒全部放走,这件事历史上称为“丰西泽纵徒”。无法交差的刘邦为了躲避秦朝中央政府的追捕,只好在芒砀山隐居下来,但是隐居终究不是长远之计,就在刘邦找不到突破口时,一个突发事件帮了他的大忙,那么这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将给刘邦带来什么转机呢?

        无论刘邦有多少传奇色彩,他当时的一个现实就是“丰西泽纵徒”这个事件,把他逼到了人生的死角,你隐藏在芒砀山只能是权宜之计,你蛰伏在芒砀山,他也不可能是长期的,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件事改变了刘邦的命运,而且这一件事在中国历史上也影响非常之大,那么这件事是什么事情呢?这件事就是大泽乡陈胜、吴广的起义。

        因为刘邦“丰西泽纵徒”我们上集讲过这个纵徒事件发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说,就是秦始皇晚年出现的这个事,离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就出现的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起义,时间已经非常接近,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刘邦是在什么时间隐居在芒砀山的,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刘邦的芒砀山的潜伏和陈胜、吴广的起义离得很近,所以这个潜伏没有多长时间就爆发了一件大事件。这个事件就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这个起义的事件的原因大家都非常熟悉我不讲过程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一批人,一共是九百个戍卒要到边疆服兵役,这个边疆就是渔阳,就是今天的北京密云来服兵役,从安徽到北京来服兵役结果呢?遇见大雨叫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有这么个记载按照法律只要误了期一律杀头。当然这个事现在有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说我们现在从地下考古发掘发现的,秦代的竹简秦代的简牍上没有这样的记载,我们看到有的记载什么呢?误期以后罚,罚钱,没有说误期以后杀头,有人把这写到书里边,并且说司马迁欺骗了我们。这是对历史的一个误读,我们在这里要纠正一下,因为我们确实现在考古出现的秦代的简牍记载了服徭役误期是要罚钱的,但是你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出土的秦简中间没有兵役误期要罚钱的。陈胜、吴广服的是兵役,我们现在发现的这些秦简是徭役,徭役跟兵役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徭役就是你去无偿地为国家做一些工、打工。兵役是要你参军的,所以误了徭役可以罚钱,误了兵役怎么样?

        我们现在没有看到秦简,我们只看到了《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失期法皆斩”。所以我们根据这么个记载来看,不能够推翻《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也不能做那样一个解读,那是对观众、读者的一个误导。假如说真有误了期限只罚钱不杀头,你想想陈胜、吴广何必去冒死造反呢?罚几个钱就让他罚啊,拿自己的命去赌啊?假如陈胜、吴广疯了,他俩神经搭错筋了他俩要去造反,那九百个人凭什么跟他去啊?那九百个人如果知道误了兵役只罚钱不杀头何必跟着陈胜、吴广去造反呢?他俩要是出了神经问题,那九百个人都出问题?那解释不通的。但是大泽乡起义,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标志性的事件,对蛰伏在、潜伏在芒砀山的刘邦来说可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改变他命运的一个机会、一个事件。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陈胜、吴广当时起义的时候他们想到什么呢?只想着冒死一搏,因为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前他们商量的时候说过这么两句话“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个死,为了国家的事情去死可以不可以呢?所以写了个“等死,死国可乎?”可以看得出来陈胜、吴广在起义的时候,他认为你现在起来造反也是个死,我们现在不造反赶到那个地方误期还是个死,同样是个死那就拼一下,这就是他们起义的一个出发点。对起义前景的一个基本看法就是等死,他认为起义肯定是个死。但他俩都没想到这个起义所引发的那个反应,就像我们今天原子弹内部的引爆一样,原子弹引爆的原理就是由一个反应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所以我们现在看的《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高祖本纪》,你都可以看得出来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把自己的父母官杀了,专杀父母不是亲父母,父母官,把父母官全杀了,杀县令的,杀郡守的比比皆是,而且成为一种天下的大趋势。各地都把自己的地方官一杀,然后就起来响应陈胜、吴广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这件事情引发了沛县县令的思考,沛县的县令也是县令啊,他觉得各地的老百姓起来都先杀父母官,他也是个父母官,他就担心别人起来要杀他,所以他做了个决定,我也起兵反秦,我也起兵反秦我不也成了造反派头头吗,我就不会被杀了嘛,但是他和他手下的两个人去商量这个事,这两个人是谁呢?一个叫萧何,一个叫曹参,和这两个人商量,这两个人说他,说你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未必行得通,为什么呢?你就是秦政府任命的县令,你去号召老百姓信你吗?县令说那怎么办呢?萧何和曹参就给这个县令出了个主意,现在最好的办法把我们沛县逃亡在外地的那些逃犯召回来,等他们回来了,利用他们的人,他们起码有百十号人吧,我们利用他们的人再胁迫沛县的老百姓,大家就不得不听我们的。这县令一听可以召逃亡在外的人,你想想萧何、曹参指的是谁?刘邦。已经潜伏在芒砀山的刘邦,所以这个县令同意了以后,就派谁去找刘邦呢?派了那个卖狗肉的樊哙,樊哙娶的吕媭,刘邦娶的吕雉,吕媭跟吕雉是亲姐妹,他俩是连襟,这样就让樊哙去找刘邦,找到刘邦以后刘邦当然很高兴,本来“潜伏”,“潜伏”的滋味不好受啊,大家知道啊。刘邦那一种“潜伏”也不好受,在芒砀山没吃的、没喝的,也没有豪华别墅住着,你说在大山里头“潜伏”着,很难受。

        正在这时候听说县令请他回去,那乐不可支啊,对刘邦来说这叫柳暗花明,所以刘邦就立即带着几百人回来了,等他回来的时候,县令变卦了,县令为什么变卦了?萧何、曹参派了樊哙去找刘邦以后,县令就在琢磨这个事他觉得刘邦他也知道,泗水亭长现在成了一个逃犯了,他手里边有好几百号人,他要来到以后,刘邦这个人平时就不太尊重上级,等他来了又有几百号人,那他的势力大我能控制他吗?所以县令一想这个事不行,所以赶快下令两条第一逮捕萧何、曹参把他俩杀了,这是他俩出了点(子)叫找刘邦。第二立即关闭城门不让刘邦进来。萧何、曹参不是一般的人啊,这两个人七年之后都是刘邦西汉的开国功臣,萧何是开国功臣第一,曹参是开国功臣第二,两个人都做了相国。所以你看有《萧相国世家》也有《曹相国世家》,两个人都是刘邦的西汉政府的两个相国,所以这两个人很有智慧的。所以早就防着县令这一手,县令一说要抓他俩,他俩立马就逃了,就从城墙上翻过去去找谁呢?找刘邦去了。找到刘邦把情况一说刘邦一看城门关了,不让自己进,萧何、曹参又把消息带过来了,那刘邦就要拿主意了怎么办?刘邦立即就写了封信让人用一箭把那个信射到城上,告诉沛县的父老乡亲说,天下现在的大趋势是各地的人起来杀自己的县令,你们要保这个县令的话早晚县令被杀,你们也跟着遭殃。为了你们自家的安全你们还是及早下手把县令给做了你们就安全了。所以得到了刘邦的信以后,当然那个细节我们就不知道了,假如要叫文学家来编的话,他可以编得好多人物怎么串联,然后大家集合到一块儿,然后把县令给做了,县令一做打开城门就放刘邦进来了。

        大泽乡起义让刘邦迎来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转机,从逃亡到重见天日,但是此时的刘邦还没有真正走到历史的前台,说到底还只是秦朝政府捉拿的在逃犯,那么又是什么事情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呢?

        进来以后这就出来一个大问题,要选个头啊,让谁当头啊?选来选去刘邦首先表明,我不当,当然是不是真心我们大家自己再作判断。刘邦说为什么不当呢?刘邦这个沛县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地,楚国的县令不叫令,秦代的县令叫县令或者叫县长,楚国的县令叫公,所以沛县的县令叫沛公,刘邦的沛公就由此而来。说这个沛公不好当,领得好把我们都带出去,领不好我们全跟着遭殃一败涂地,所以要好好选,我不能当,我担当不起。这个时候最有条件当的是三个人,第一是刘邦,亡命徒,他手下有几百号人,他已经是个死刑犯了。第二萧何、曹参这两个人官也大、威望也高但这两个人心里都很清楚,陈胜、吴广是七月,秦二世元年七月起兵,沛县起兵是九月,中间只隔了两个月,这个时候秦帝国根基还没有动摇,虽然天下反秦武装如火如荼,但秦帝国的大厦还没有倾倒,根据秦代的法律这样一个反抗政府的行为肯定是死罪,而且不是一般的死罪是族刑要灭族,所以萧何、曹参就觉得第一他俩原来没有案底,没有前科,不像刘邦已经是记录在案有前科的,他俩是很清白的,这事要是成了跟着当个官,当个大官不做小官,做大官,这事要不成胁从,你要做首犯那就麻烦大了。我们大家知道中国法律制度上历来有一个原则叫首恶必办、胁从不问,萧何、曹参他们琢磨过来琢磨过去,两个非常聪明的人甘愿当胁从,绝不当首恶,所以大家一看三个人萧和曹参他俩都不干,那只有叫刘邦了,所以历史就选择了刘邦。之所以选择刘邦我觉得是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刘邦有队伍,你不管怎么样有几百号人啊,有队伍。第二,受拥戴,受萧何、曹参这些特别有势力的人的拥戴。第三,无畏惧,刘邦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害怕,这不得了,这都是人的心理素质特别好,不知道害怕。第四,超自信,特别自信,萧何、曹参还想着失败以后会不会灭族,刘邦压根儿就没想到“失败”这俩字,这里面有一个很清楚的问题,就是他本来已经是死刑犯了,当不当这个头都是个死,借用陈胜的一句话叫“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是个死,你当造反派头头也是个死,你不当造反头头“潜伏”在芒砀山还是个死,早晚都是个死,还不如当个沛公,能当几天就当几天呗。

        刘邦就这么一下子就抓住机会当上沛公,从逃犯变成沛公这是刘邦人生的一大步啊,所以沛公是刘邦整个,你看记载刘邦他是从沛公开始记,后来到汉王,然后到高祖,就是汉高祖,当然《汉书》称他为高帝,他人生是三部曲沛公是他的起点,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这个人其实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他是一个时代把他推出来的人,他本来就是芒砀山的一个小混混,成不了大气候的几百号人,能把一个强大的秦帝国给埋葬了吗?所以刘邦这个历史说明,一个人在一生中间要想获得成功他得有两个平台:第一个是时代的平台。第二个是个人的平台。抓住了时代的平台,你可以借助于时代的潮流的力量,这个潮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第二个要有一个个人的平台,比如说沛公就是一个个人的平台,如果你只有时代的平台没有个人的平台,那么这个时代的潮流就属于别人的不属于你的,刘邦刚好是把两个平台结合起来了,既有时代的潮流又有个人的平台,二者的结合玉成了刘邦。

        历史终究是过去的事情,在刘邦当选沛公之际,就连他自己也不会预见到后来事情的发展,这件事彻底改变了刘邦的命运,从在逃犯到沛公,从此以后刘邦就有了一个新的身份,这次他真正地被推倒了历史的前台,而不管后来事情如何发展,此时成为沛公后的刘邦将如何领导这一场农民起义呢?

        那么其实刘邦做了沛公以后非常麻烦,他当时面临的两个困境。第一他起兵比陈胜晚了两个月,他起兵以后不久,就是四个月以后,陈胜就兵败被杀,所以他起事的时候,已经是陈胜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大局势对刘邦非常不利,陈胜派的入关的周文的起义军,首先是一路凯歌然后是败于章邯,再往后是节节败退,最后是兵败被杀大局势对刘邦不利。

        第二个非常麻烦的一点就是丰邑失守,丰邑是刘邦的家乡,丰邑只是一个乡,是沛县的一个乡,是刘邦的老家,现在这个丰邑就是今天的江苏省的丰县,现在是一个县了。刘邦起兵以后把丰邑看作大本营,派了一个非常信任的人叫雍齿大家记住这个人,我们将来还会用到他,他叫雍齿守丰邑,结果雍齿叛变了,雍齿一叛变刘邦的大本营丢了,刘邦为了夺回这个大本营打了三次仗,一夺丰邑,失败。二夺丰邑,失败。三夺丰邑才成功。这个丰邑的失守给刘邦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丰邑的叛变啊,丰邑的叛变,特别是雍齿的叛变,丰邑失守,大本营失守了,刘邦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刘邦面临着人生的选择。

        当时各地起来反秦的人走了三条路,第一自立为王比如说陈胜一起义立自己为陈王,另外我们知道齐王、赵王、燕王、魏王都是自立为王,当然自立为王有一个好处,为王嘛,你说话算数,名气也好听,但是为王有一个不好,树大招风,为王者大多数都被杀。陈胜为王,六个月被杀。赵王三个月被杀,这个魏王十个月,实际上做了六个月被杀。齐王六个月被杀。称王的几乎都被杀光,只有那个燕王还不错称了,37个月被杀。第一是自立为王。第二个办法立人为王,我不当王,我再立个人为王,立谁呢?立六国,战国时期被秦灭的六国的后裔王族的后裔为王,比如说项羽的叔叔项梁他就立了一个什么呢?楚怀王的孙子姓熊,狗熊的熊,名字叫心,心脏的心,叫熊心,立了熊心做楚王。还给他起个名字叫怀王,这就立人为王。立人为王有一个好处,自己不树大招风了,但是也有一个麻烦,等于自己给自己头上摆了一个领导,这也是麻烦啊,你力量大的时候他不怎么的,你力量小的时候他可以领导你,你立他为王啊。第三刘邦是既没有自立为王,也没有立人为王,刘邦走的是第三条路,叫什么呢?叫“加盟连锁”,刘邦是既不立自己为王,也不立他人为王,他一定要找一个势力大的人,然后加盟这里边,他最重要的一个考虑他想借兵收复丰邑,他的大本营丢了。

        他先后投奔了两个人,第一个人他投奔的是陈胜的部下立的一个楚国王族的后代,叫景驹,他投奔景驹,但是景驹的势力太小,分不出兵帮刘邦。景驹后来被杀了,那么刘邦投奔的加盟的第二个人是谁呢?项梁。他投奔项梁,投奔项梁的原因的记载是两句话“闻项梁兵众,往请击之”。往请击之的“之”就是丰邑的那个叛将雍齿,你看他投奔项梁的目的是为什么?他听说项梁的兵多他去投靠项梁,让项梁借给他兵好收复丰邑,结果项梁还真看上了刘邦,给了他10员战将5000精兵,刘邦率着10员战将5000精兵第三次攻打丰邑收复了雍齿逃跑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刘邦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第三条路加盟一个势力最强的集团,加入了项梁集团,我们这一集叫“时代玉成”就是说整个刘邦是被时代给推上去的,但这不否认刘邦自己还是做了点工作的,比如说他找人借兵,找谁借啊?就像找人借钱一样,找谁借啊?你得找那个有钱的主,还得愿意借的人,第一得有兵,第二他愿意借,最后真叫他找到项梁了。

        通过王立群先生的讲解可以看出,在大的机遇面前刘邦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但在小的事情上面,刘邦起事之初是处碰壁,所以他只能投靠别人,他投靠的项梁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秦国灭亡后项梁带着项羽伺机复仇,他响应陈胜举事,举起反秦大旗成为江南最大的反秦义军,当刘邦失去自己的大本营后,就投靠了气势正盛的项梁,开始了和项氏叔侄共同战斗的岁月,那么在这个集团中刘邦还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投奔项梁以后刘邦遇到了两个重大的机遇,他又遇到机会了,就像他“潜伏”在芒砀山以后遇到陈胜一起义,他一折腾摇身一变从逃犯变成了沛公,然后他加盟了项梁的集团以后又遇到了两个机会。第一项梁立楚王心,立了楚王熊心,立楚王熊心对刘邦来说是个非常有利的事儿,为什么?有利我们放在后边再讲。第二件事,项梁战死。他加入了一个势力最强大的项梁集团,结果项梁战死了,项梁连续打胜仗,他手下的刘邦、项羽也连续打胜仗,这个胜仗打得杀了秦国的丞相李斯的儿子三川郡的郡守李由,这个仗打得非常大打了,大胜仗,所以项梁很高兴,一高兴轻敌,一轻敌战败。兵败被杀,项梁战死了这两件事放到一块儿这问题就来了,项梁首先立了一个楚王熊心作为整个集团的最高领导。第二紧接着项梁战死。这两件事并到一块儿就出来一个机会,大家想一想楚王熊心是被谁立的呢?被项氏家族所立,所以熊心本能的对项氏家族有一种排斥,他觉得项氏家族对他来说是一种威胁,他可以把他立起来也可以把他废掉,项梁活着的时候这个楚王熊心一点做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因为项梁太强势了,假如项梁不战死的话轮不上刘邦当皇帝,项梁不战死有两个人可能当皇帝,项梁说我自己当谁也挡不住,项梁就当了,因为这个楚怀王,因为是他立的,他说废就废了,第二项梁如果自己不愿意当,愿意拥护这个名义上的楚王熊心当皇帝的话,那熊心就当了谁也挡不住项梁的力量,但是这个人战死了,这个人对刘邦来说是个贵人,他对刘邦的帮助非常之大。刘邦在大本营失守的情况下投奔他、加盟他这个集团。

        第一他同意刘邦加盟,第二他非常赏识刘邦,第三他借兵、借将协助刘邦收复了丰邑,这样刘邦成了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成员了,但是项梁战死以后出来了一个问题,这个楚怀王熊心在项梁战死以后心里非常害怕,怕什么呢?项梁战死以后整个楚怀王手下的兵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失,所以楚怀王熊心就从薛邑,江苏的薛邑赶往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到了徐州以后,这个时候徐州附近驻扎了三支军队,第一刘邦的军队,第二项羽的军队,项羽率领着就是项梁原来的一部分军队,第三还有另外一支吕臣的军队,这个楚怀王熊心到了彭城以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叫收兵权,把吕臣和项羽两支部队的兵权合到一块儿自己亲自掌握。

        这就是项梁一个错误的政治举措,项梁立了自己的一个领导,他活着的时候这个楚怀王熊心什么也不是,等楚怀王熊心在他死以后,这个楚怀王熊心就有了权力了。这时候项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代替项梁的政治位置,楚怀王熊心就号令天下了,特别是楚地的起义军得听他的,他就把吕臣的兵权跟项羽的兵权全夺了,归自己掌握,他唯独不夺的就是刘邦的兵权,他不夺让刘邦驻守砀郡,他反倒暗中支持刘邦,他不夺刘邦的军权夺了项羽的军权,我们可以推测一下熊心是怎么想的,我们根据现在有限的文字记载可以看出来,这个楚怀王熊心可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夺项羽的兵权主要是想削弱项氏家族的权力,他不希望项氏家族的权力太大了,因为项氏家族的力量越大,他的地位越不牢,他是项氏家族立的,项梁一死一方面他担心自己的兵力少了,另一方面他感到高兴的就是项氏家族在削弱,这个时候如果项羽再掌兵权的话,项氏家族还能够东山再起,夺了项羽的兵权项氏家族就受到压制了,反过来刘邦呢?刘邦不属于项氏家族的,他是项梁这个集团中间的另外一支武装,是加盟进来的一个连锁店,假如我扶植这个连锁店让他成为旗舰店,那么这下子那么项氏家族的力量就会削弱,所以你看他夺项羽的军权他不夺刘邦的军权,这就是历史给的机遇啊,这种机遇对刘邦来说立一个楚王熊心,项梁的战死,本来对楚地的起义军是个坏事,但是这两件事对于刘邦来说都是好事。

        他得到了一个使命西入秦关去灭秦,而且在西入秦关之前,楚王熊心还定了一个规矩,这就叫怀王之约,这个规矩叫“先入定关中者,王之”。谁先进入函谷关并且能够安定关中的人封他为关中王,这个机会没有给别人又给了刘邦,所以刘邦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这个人抓住了时代给他提供的机遇,成就了他因缘际会的人生,他其实并不是一个自觉地反暴政的英雄,他也不是首举义旗的先行者,他是被时代潮流裹胁着前进的成功者,他对秦王朝即将灭亡并没有远见,而是在时代潮流的裹胁之下走上了一条机会与风险并存的人生之路,他是这么一个人物并不是他有多大的本事,而是时代把他裹着、推着像一股泥石流一样推着他把他推上去了,他随着这个水流冲着他往前走走走,他冲到岸上去了当皇帝了他就是这么一个人物,那么刘邦将怎么样走过这个机遇和风险并存的人生之路呢?请看下集,西入秦关,谢谢大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