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青是在四十年代中期,与张爱玲被誉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目前最红的两位女作家”。
然而苏青的成名,还早在张爱玲之前,以长篇小说《结婚十年》和散文集《浣锦集》声名雀起。尤其《结婚十年》,出版之际,文坛哗然,毁誉参半,半年内再版九次,大有洛阳纸贵之势,而她也从此得了个“大胆女作家”的头衔。
苏青本名冯允庄,一九一四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城西浣锦乡一个富有之家,祖父曾经中举,家里有几千亩田,家门前有一座浣锦桥,所以后来她的散文集出版,就叫作《浣锦集》;至于《结婚十年》,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是她从恋爱到结婚、产子、婚外恋情、离婚、分家、终于自立的亲身经历。
一九四三年十月十日,苏青担任主编的《天地》创刊,地址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一百六十号六零一室,她在发刊词里写着“天地之大,固无物不可谈者,只要你谈得有味道”,“最后,我还要申述一个愿望,便是提倡女子写作,盖写文章以情感为主,而女子最重感情。”《天地》作者阵容十分强大,把当时活跃在沦陷区文坛的自由派作家,从元老级的周作人到初露头角的施济美一网打尽,自然也不会放过如日中天的张爱玲。于是写去一封约稿信,开篇既云:“叨在同性……”
张爱玲不由得看着要笑,然而她是喜欢苏青的,因为她觉得自己懂得她,通过《结婚十年》,通过《浣锦集》,也通过她发在《天地》创刊号上的散文《论言语不通》:
“言语不通自有言语不通的好。第一,言语不通就不会得罪人;这又可分开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因为你自己说不通就不爱多说,不多说便不会多错;他方面是即使你说错了人家也听不懂,即使听懂了也会因彼此言语不同而原谅你。……第二,言语不通,照样也可以达意。在电影盛行默片时代,张张嘴,霎霎眼睛,诸般动作,都可以代替语言。……第三,若是言语不通的两个人发生恋爱起来,倒应当可以说是‘情之正宗’。因为我对于恋爱的见解,总以为是‘心心相印’‘脉脉含情’来得深切而且动人,否则若只一味讲究‘谈’情‘说’爱,用嘴的动作来代替眼的表情,实在索然无味而且易流于虚伪。”
爱玲自己也是不喜欢多话的人,这一番《论言语不通》,仿佛是在替她辩护,然而又截然不是她的风格——从言语交流拉扯到电影默片,又七扯八扯地说到恋爱,这样任性的话却不是她可以说得出来的。她不禁想起关于苏青的一则轶事:古人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苏青改动标点断句,变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诸君一时哗然。如今想起来,也是要笑——这个苏青,的确是个精彩的人儿呢。
她于是欣然地拿起笔来,为苏青写了第一篇小说——她可不知道,就是这篇替她引来了胡兰成,引来了半世的寒风冷雨,不白之名……
自《天地》第二期起,从此几乎每期都有张爱玲的作品刊出,有时甚至一期两篇。
两人渐渐熟起来,爱玲知道了许多苏青的事,对她只有更加喜欢——事业,恋爱,小孩在身边,母亲在故乡受苦,弟弟在内地生肺病,妹妹也有许多烦恼的问题,这些许许多多的牵挂,然而苏青仍然活得兴兴头头,热烈积极,她一个人办着一个杂志,集策划、编务、发行于一身,已是够忙了,但她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笔,依然写着小说,写着散文,而成绩又是那么可观。
——这样的女人,是叫人怜惜,更叫人敬重的。仿佛红泥小火炉,有它自己独立的火,看得见红焰焰的光,听得见哔哩剥落的爆炸,可是比较难伺候,添煤添柴,烟气呛人。
苏青同炎樱一样,与张爱玲也是既有相同爱好又有不同性格的,她比爱玲大不了几岁,然而经历却丰富十倍——当然是指饮食男女方面的经历。她曾经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即南京大学),也是没毕业就辍学了,却是因为早婚的缘故,且是三子之母。一九三五年,她为抒发生产之苦,写了篇散文《产女》投给杂志,署名冯和仪,这是她创作的开始。
她有点粗线条,家门口有两棵高高的柳树,初春抽出了淡金的丝,张爱玲同她说:“你们那儿的杨柳真好看。”她一愣,瞪大眼睛惊诧地说:“我每天走进走出的,倒是从来就没看见。”她长得俊,为人爽直豪放,有男子气,所往来的朋友异性远比同性为多,因为她不喜欢女人的琐碎。然而她对张爱玲的好,却是托心寄诚的好,不含丝毫勉强塞责。
一九四四年一月十日《天地》第四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道路以目》,她专门写了一篇《编者的话》:“张爱玲女士学贯中西,曾为本刊二期撰一篇,允称近年来中国最佳之短篇小说。在三期刊载《公寓生活记趣》亦饶有风趣。本期所刊《道路以目》尤逼近西洋杂志文格调,耐人寻味。”
二月十日《天地》第五期发表张爱玲的散文时,她又写道:“张爱玲女士的描摩香港战时状态,淋漓尽致,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出。”
十一月一日《天地》第十四期发表张爱玲散文《谈跳舞》,她再次高度肯定了张爱玲的成绩,并且为她的新书大打广告:“张爱玲女士蜚声文坛,众口交誉,其作品价值已不必编者赘述。观乎其最近出版之小说集畅销情形,已可见南北读者对其热烈拥护之一斑。今日编者更有一好消息可以抢先报告,原来张女士又集其年来所写的散文郑重付刊了,书名《流言》,预料其出版后的畅销情况又必是空前的。本期所刊《谈跳舞》一文,其艺术见解自有独到之处,幸读者诸君之精于此道者多注意焉。”对张爱玲可谓赞誉有加,推崇备至。
而张爱玲之于苏青,也是鼎力相助,不仅撰文,而且手绘插图,还替《天地》设计了新的封面——浩瀚长空,写着“天地”二字,舒卷着两三朵轻云,下面是一个女子仰着的面孔,似乎熟睡,或者冥想,有一种坦然的态度,不知是苏青的写照还是她自己——人家是睥昵天地,她却是连睥昵也不屑的,径自闭目养神,把天地做被、做枕、做衾席而已矣。
另则她为苏青散文《救救孩子!》所绘的同题插图,风格也与以往的写意全然不同,是一幅罕有的工整素描——亲厚之意,溢然笔尖。
她且在《我看苏青》里堂而皇之地写着:“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代的文化准。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人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然而这两个女子之交,却是浓如酒,醇如茶,如果一定要用水来打比方,那也一定是“香水”。因为她们之间的往来与谈话总是带着闺阁的脂粉气,狎而昵,既大气又小器,时不时地便扯到衣服穿戴以及男女情爱上。
秋天,苏青做了件黑呢大衣,张爱玲和炎樱陪着她一同去试样子。古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俗语又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互为师友的三个女人试衣裳,自然更是一出好戏。
到了时装店,炎樱第一个开口:“线条简单的于她最相宜。”一边转来转去地审视着,一边便向裁缝发号施令:把大衣上的翻领去掉!装饰的褶裥也去掉!方形的大口袋也去掉!肩头过度的垫高也减掉……唔,前面的一排大纽扣也要去掉,改装暗纽!
苏青渐渐不以为然了,在镜子里端详着自己,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纽扣总要的罢?人家都有的!没有,好像有点滑稽。”
张爱玲两手在雨衣袋里站在一旁看戏,看得笑起来。
镜子上端的一盏灯,强烈的青绿的光正照在苏青的脸上,下面衬着宽博的黑衣,背景也是影幢幢的,更显明地看见她的脸,有一点惨白。她难得有这样静静立着,因为从来没这么安静,一静下来就像有一种悲哀,紧凑明倩的眉眼里有一种仿佛横了心的锋棱。张爱玲感动地看着,不禁想:“这是一个乱世佳人啊。”
乱世佳人,当然是一个传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