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李鸿章传第三章 李鸿章从政以前及当时中国之形势

第三章 李鸿章从政以前及当时中国之形势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合肥县人。父亲名叫李进文,母亲姓沈,他们一共生了四个儿子,李瀚章做官做到两广总督,李鹤章、李昭庆都投身军旅并且在军队立下战功。李鸿章在家中排行老二,出生于道光三年癸未(西方算法是一千八百二十三年)正月初五。李鸿章自幼在普通的私塾接受教育和学习,学习科举应试文章,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当时正值道光二十七年,丁未。

        李鸿章出生的那一年,正好赶上法国大革命的风波和浪潮刚被平息的时候,绝世英雄拿破仑落荒而逃,被流放后死在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异国孤岛上。西欧大陆上发生的波澜,既然已经被平息,欧洲各个国家没有再想着要互相侵略和掠夺,而是专门治理本国事务,养精蓄锐,将战略目光瞄准东方,希望可以在东方大肆掠夺。于是封闭了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统一国家——中国,逐渐发生了好多麻烦。与俄罗斯在北部签订的伊犁条约,被俄罗斯人单方面撕毁;鸦片战争,在南方遭到英国人的挑衅。当时真称得上是多事之秋,正是全国上下需要用人才的时候。再加上瓦特新发明了蒸汽机,大型的轮船舰艇可以远洋航行,冲过惊涛骇浪,拉近世界的距离,即便是远隔天涯也像是邻居一样近;苏伊士运河终于开凿成功,一下子拉近了东西方的距离,西方势力越来越强大,东方大国越来越衰败,西方势力逐渐侵入东方,席卷之势如万马奔腾、大海澎湃,像是飓风,像是狂怒的浪潮,啃噬着海岸,击打着悬崖,黯淡了日光,侵蚀了月亮,怎么阻止也阻止不住,怎么抵抗也抵抗不了。因此自从李鸿章出生以来,实在是中国打开国门、和世界开始产生联系的时代,也是中国和这个世界交涉得最艰难的时代。

        回过头看国家内部的实际情况,自从乾隆皇帝以后,表现出盛极而衰的趋势,百姓民不聊生,民力凋敝,官吏骄纵蛮横,国内每天都发生很多麻烦事。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的时候,湖南、贵州一带苗民发动乾嘉大起义;嘉庆元年的时候,白莲教兴起,迅速蔓延到五个省份,前后九年,(嘉庆九年)为平定此次叛乱共耗费军队费用高达两亿两白银,花这么多钱才仅仅是刚刚控制住形势而已。与此同时海上大盗蔡牵等人,把贼窝安在越南,时常侵略和骚扰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方,十分放肆地蹂躏百姓,等到了嘉庆十五年(一八一〇年),才能够铲除他们。紧接着天理教的李文成、林清等又迅速兴起,扰乱山东、直隶一带;陕西也有万行五变乱的警报。在道光年间又发生了回疆张格尔的叛乱,边境受到了很大的扰动,官兵军队出兵用力出征讨伐,持续了整整七年才平定。这样看来嘉庆、道光年间,国家实力凋敝,民心极其不稳,但是全朝廷上下都是些醉生梦死的人,文武百官还都在贪图安逸享乐,对下层的水旱灾害等都不予理睬,整天歌舞升平,唯唯诺诺,维持着表面的一团和气。有识之士都在担忧着国家。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流血的历史。那些所谓的人才,也是杀了别人后才有的今天。纵观古往今来的那些大事,只有乱世才会产生英雄,安定和平的世道是没有英雄出现的。事情发展趋势就是这样。到了道光至咸丰末年的时候,那些被认为、被称作英雄的人,都是磨刀霍霍,等待时机,盼望着改朝换代的人。自中国这个国家被建立以来,没有中国人民参与国家朝政的范例,百姓就是被官员欺凌压迫的一种存在,官员们霸占着政治,肆意妄为,百姓却没有申诉的途径,百姓用来反抗的方式只有两种,往小了说是罢市,不做生意了,往大了说就是作乱起义了,这是被逼的没办法了在事实面前采取的无奈之举。因此人们将改朝换代,更姓受天命看作平常事;失败的人就落草为寇,成功的人就可以称王称霸。汉高祖、明太祖,二人做皇帝之前都出身于市井无赖,今天我们眼中的盗贼,可能就是明天的神人、圣人,只有厉害的强大的人才会永远被人尊崇,其他的什么都不重要,这样的想法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后,因为所有人心里都存留着这样的想法,所以历朝历代民间揭竿而起,起义的事情在史书上常常会看到。这中间国家安定团结的数十年里,也只不过是经过上次的祸乱和屠杀之后,人们心里十分厌烦,又正好赶上人口不多,谋生变得容易了一些;或者是君主、宰相管理百姓确实是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拿一些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获得民望,靠着做一些小事情来缝缝补补,只是图得国家一时的安定罢了。实际上,国家内部的深层隐患从来都没有消除过,没有斩草除根,稍微一不留神,看见一点儿缝隙,就立即重新猖狂起来,所以中国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历史,实际上是以血流充斥、用肝脑点缀的历史。说这些话也没有什么好隐讳的。清朝自关外兴起,进入中原当上主人,我们的国民在自尊自大的态度和蔑视其他民族的心理作用下,当然心里不能舒服,所以当明朝灭亡之后,他们幸存的子民们就立即秘密结社,构建党会组织,以此希望能够光复汉人的王朝,二百多年来都没有剿灭干净,分散分布在全国十八个行省里,哪个地方都有。在之前虽然屡次有一些煽动造反,可是因为有英明的统治者相继出现,所以没有一个最终能够成功的,郁结积累得久了,最后一定会爆发的。等到了道光、咸丰两代之后,朝中为官者们都十分平庸、低劣,不值得畏惧,官员的问题已经是所有人都清楚的事情。国家政治里的错误叠加堆积起来,国家的一些耻辱纷纷席卷而来,怀有爱国热情的人想要一扫污浊之气来建立新的环境和社会,狡黠的人想要趁机得到一些利益,心怀非分之想,这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形势使然”。后来的一代英雄洪秀全、杨秀清、李秀成,他们的事情就都趁机发生了;于是一代英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他们也都趁机崛起了。

        李鸿章一开始是靠着地方向国子监贡入学生才得以进入京城的,因为自身的文学素养被曾国藩看中,所以李鸿章就拜了曾国藩为老师,二人朝夕相处,曾国藩讲授,李鸿章学习言辞、文章的含义和观点,还有治理国事的学问,他一生都得益于这段时间的学习。等到李鸿章进入了翰林院,还不到三年,就赶上了洪秀全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洪秀全身为一介匹夫揭竿而起,开始在广西起义,仅仅用了两年多,就攻打和占领了全国的一半,中国东南的一些有名的城市,一个接着一个地沦陷,这个国家的统治眼看着就要土崩瓦解了,君主的统治岌岌可危,惶惶不可终日。当时李鸿章刚好在他的安徽老家,辅助安徽巡抚福济和工部侍郎吕贤基处理军事问题。那时候庐州已经沦陷了,敌人分布占据附近城市,敌人这种分布可以非常容易地互相援助配合,夹击他们。福济想要直接收复庐州,却没有成功,李鸿章就提出建议说,先攻占下含山、巢县来,这样就可以断了敌人的支援,福济听完后,立即派遣兵将,于是顺利地攻占了这两个县城。经过这件事后,李鸿章通晓用兵之道的名声开始叫响,被别人知道,当时是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的十二月。

        当洪秀全攻陷武昌的时候,此时正担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还在家乡守孝,接到朝中圣旨负责军队团练,曾国藩慷慨激昂,以团练精兵、解救国难作为自己的任务,所以就有了湘军的诞生。湘军这支军队,算是淮军的母体。那时候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的官兵,都非常懒散,举止散漫,士气低迷,胆小怯懦,且人员冗杂,没有什么可用的人才;那些旗营的将领大多都昏庸顽劣,而且完全没有能力,不明事理,不能尽自己的职责。曾国藩深刻观察大局,经过详细调查,深知如果组织内不进行大清扫,另外换一套人马,那么施行什么政策也不会奏效,所以决定招揽人才。其统筹全局,意志坚韧,努力刻苦,百折不挠。反攻太平天国,恢复国家安定的转机,实际是从这里开始的。

        洪秀全既然已经占据了南京,于是骄奢的心情日益生出,随后开始出现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的局面,腐败到了极点。假如当时官军有得力的人才,通过军队硬实力攻打他们,那么成功平定太平天国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无奈官府的军队骄奢淫逸,以及腐败程度,比敌人更胜一筹。咸丰六年(一八五六年),向荣在南京大营遭到一次失败;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和春、张国梁在南京大营再次被击溃,紧接着江浙沦陷,敌人的气焰比咸丰初年的时候更加嚣张。再加上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丁未年以来,和英国军队开战,张国梁、和春在战场上死亡的那个时刻,就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的那天。天灾人祸交叉着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对清军步步紧逼,到了这个时候传了十代的大清宗庙已经命悬一线了,局势十分危急。

        曾国藩虽然治理军队长达十年之久,然而他所平定的仅仅是长江上游一带,这固然和曾国藩老谋深算,做事情非常慎重,不追求急功近利,踏踏实实,一步一步不断进取有关;也和朝廷方面不委任专人,做事情无实权,以致曾国藩不能全部施行自己的志向有关。所以当湘军转战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份的时候,途中因为地方掌权的大官们阻挠他们办事而贻误战机的情况,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所以军队在那里待了很久都没有什么成就。等到南京大营打仗又失败的时候,朝廷终于知道了除了湘军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四月,朝廷先是派曾国藩担任名义上的两江总督,很快又授予他实权,并且命他为钦差大臣,监督办理江南的军务。从这时开始,曾国藩才终于将兵权、财权归到了一起行使,得以与左宗棠、李鸿章诸位贤才一起合作来设法处理苏州、安徽、浙江一带的问题,大的局势才开始有了转机。

        李鸿章曾经在安徽巡抚福济手下做幕僚,福济曾经疏通门路推荐他当道员,但是郑魁士从中阻挠,所以最后也没有当成。当时谣言纷纷,诽谤他的话经常传出来,李鸿章几乎不能在老家立足,后来虽然被授予福建延邵建遗的道员这个缺位,但是只是获得了一个虚名,没有实职。等到了咸丰八年(一八五八年),曾国藩把他的军队移到建昌,李鸿章来拜见,曾国藩就把他留了下来。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五月,曾国藩派遣在抚州的湘军,有老兵四个营,新招募了五个营,让自己的弟弟曾国荃统领他们,赶赴江西景德镇帮助剿匪,并且让李鸿章作为参谋一同前往。江西的太平军全部处理清了后,李鸿章又跟着曾国藩在指挥部待了两年多。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商议振兴淮阳的水师,向上面请求让李鸿章补上江北司道的位置,未获得批准。后来又推荐他当两淮盐运使,奏折刚刚被送到北京,恰好赶上咸丰皇帝向北逃到承德,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了下来。那时候李鸿章年纪为三十八岁,怀才不遇,学人家刘备拍着大腿叹息每天都在浪费时间、蹉跎时光,人生都已经过去了一半,自己认为自己命运不好,就不好意思再谈论为官怎样了。唉!这是老天给了李鸿章不好的磨难吗?抑或是老天给李鸿章的恩赐吗?让他过上不顺的生活,颠沛流离了十多年,所以才能够磨炼他的气度,让他的思想更加成熟、老练,等到他时之日,他可以担当大任;而且在跟随着曾国藩军队的数年里,又算得上是对李鸿章帮助最大的实验学校,学到的很多东西对于李鸿章来说,都终身受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