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966小说
首页李鸿章传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四章 兵家之李鸿章(上)

        ●当时官军的弱小和军饷来源的枯竭

        ●江苏军队与南京军队、浙江军队的关系

        秦朝末年的战乱,天下都受到纷乱的侵扰,起事的英雄豪杰不断涌现出来,等到项羽称霸后,韩信才开始出现;东汉末年的乱世,天下都受到纷乱的侵扰,等到曹操称霸后,这时候诸葛亮才开始出现。自古以来,那些伟大人物,他们的进退还有升降,上天好像都是有意在控制着一样,一定要让他们机会成熟,像一张拉满待发的弓,没有力量可以主宰他们,又好像有力量在支配他们。谢康乐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诸位虽然生天在我谢灵运之前,但是成佛一定在我谢灵运之后。”在我看来,同光中兴的大臣里,他们声名和威望达到鼎盛的时间,数李鸿章的最晚,但是论成名后名望的高度、掌控权力时间的长久来说,还是李鸿章最厉害。行事的时机布满天下,时机和当时的大势才能造就英雄,李鸿章称得上是当时时代的天之骄子!

        在咸丰六年末、咸丰七年初的时候,太平天国气焰的强盛达到了顶峰,但是朝廷官军越发衰败,朝廷对战事进行的谋划经常动摇,各个大帅、将领之间互相猜忌,再加上军需用品缺乏,国库空虚,财政拮据,户部束手无策,只能依靠各个省份自己筹措军饷,这一点儿那一点儿,东拼西凑,拆东墙补西墙,来挽救当时的紧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非常忠诚、雄才大略的人,他也不能急着做出什么功绩来,这道理不就明摆着呢吗?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采用的办法,就是让欧美雇佣军来帮助围剿太平天国。

        先是洪秀全、杨秀清已经占领了南京,派兵四处践踏蹂躏掠夺,十八个行省没有一寸土地是没有被糟蹋过的,经历了十年之久,朝廷也没有做到用武力平定他们。北京政府的无能与乏力,既然已经暴露给天下人看了,所以英国领事,还有在上海的英国富商们,也不把洪秀全看作乱臣贼子,甚至把他们看成和欧洲列国倡导民权的革命党是同一件事情,用文明交友的礼仪对待他们,这中间有的时候还供给他们武器、弹药和粮食。后来洪秀全变得骄奢淫逸,太平天国内部也互相残杀,内政治理荒废松弛,一天比一天严重。欧美的有识之士看到他们这样的举动,这才知道所谓的天平天国,所谓的四海之内皆兄弟,所谓的平和还有博爱,所谓的平等自由,都只不过是披露在外面的虚假的东西,至于其中的真相,实际上和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流氓盗贼没什么两样,因此断定他们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业。于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都一致地改变了自己的方针,都想要借给北京政府兵力,来帮助它平定战乱。正式用这种意图来请示中国政府,已经是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的事情了。但是俄罗斯也想要派遣海军小舰队,运载若干士兵,逆长江而上,来帮助清政府围剿起义军,俄罗斯的使节伊格那亲自出面拜见恭亲王来讲述他的意图。

        说明:欧美各邦那时候刚和中国通商,它们一定不希望中国老是处于一种战乱状态。所以当两支军队相持不下、好多年都分不出胜负的时候,它们一定希望出手给予一方一些帮助来迅速安定局面。而当时北京政府的腐败,长久以来已经被西方人厌烦了,他们肯定是对太平天国寄予厚望,这样的行为也属于人之常情。那时候的欧美各个国家帮助哪一方,哪一方肯定就会获得胜利。胜利的机会转瞬即逝,情势危急到了极点。假使洪秀全果真有雄才大略,具备远见卓识,内部治理朝政,外部非常懂得和别人交涉,迅速地和列国通商并签订条约,趁机借着它们的力量来平定中原,那么天下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就不知道了。这小子不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内部先开始腐败,在外交上也出现了失误,树立了新的敌人,最终被消灭掉,这不也是应该的嘛。而李文忠等人的功名,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

        当时英法联军刚刚攻破北京,咸丰皇帝在遥远的热河。虽然已经确定谈判定下和约,但是猜忌的心依旧存在。所以恭亲王关于借军队帮助围剿太平军的想法,不敢自己决定,他一面请示文宗,一面咨询诸位江南、江北的钦差大臣,有曾国藩、袁甲三(他是袁世凯的父亲),还有江苏巡抚薛焕、浙江巡抚王有龄等人,让他们具体说出他们的意见。当时极力反对他这个主意,说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江北的钦差大臣袁甲三。江苏巡抚薛焕虽然不认为这样可以,还是建议雇用印度兵,让他们防卫上海还有上海附近地区,并且请求任命美国的将军华尔、白齐文担任队长。曾国藩同样来上奏,他的意思也和薛焕的大致相同,说这时候正是中国衰败腐朽达到极点的时候,最好不要拒绝外国友人的好意。所以应当用温和的语言先回应他们帮助围剿的热烈的心情,再推迟他们出兵来这里会合的日期,另一方面利用外国将领和士兵,从而收到围剿敌军的实际效果。于是朝廷依照建议的内容,谢绝各国派兵帮助围剿的事情,然后命令曾国藩聘请洋人按照西方的方式来训练新兵,这实际是常胜军开始形成的起点,而李鸿章取得功勋和名声,开始发家,跟这件事也有很大的关系。

        华尔,是美国纽约人,在他自己国家的陆军学校完成学业,后来做了将军,因为犯了一点儿小罪过离开了本国,一直藏匿在上海。当咸丰十年(一八六〇年)的时候,洪秀全的军队践踏蹂躏折磨江苏,苏州、常州都沦陷了。上海候补道杨坊,知道华尔沉静、刚毅,又有才学,便把他推荐给布政使吴煦。于是吴煦才去请示美国领事,请求赦免他以前犯下的罪行。让他招募了欧美愿意当兵的差不多几十个人,并交给他数百个招募来的中国志愿者,让他训练他们如何防守和保护苏州及上海。后来这支军队屡次和敌人战斗,常常都能够以少胜多,战无不胜,没有输过,非常厉害,所以官府的军队,还有敌人的军队,都称这支军队是“常胜军”。常胜军的建立,实际上是李鸿章还没有到上海之前发生的事情。

        在开始叙述李鸿章的战绩之前,请允许我先说李鸿章立下功劳的地方当时的情形和局势。

        江苏、浙江两个省份,是支撑中国的财富,还有赋税的中坚力量,可以说没有江苏、浙江两省的钱,国家基本上就要崩溃了。所以说争抢官兵最好的地方,哪里也不如武汉,争抢军饷最好的地方,哪里也不如苏州和杭州,稍微明白一些用兵之道的人就能知道这些道理。洪秀全因为最近各地的军队的声势非常旺盛,不再是之前他们所蔑视看不起的那样了,而且安庆刚刚被武力攻打收复(咸丰十一年辛酉八月曾国荃依靠武力收复),南京周边的实力越来越单薄,所以才派遣他手下的将帅李秀成、李世贤等人,兵分几路扰乱江苏、浙江两地,通过这样来牵制官府军队的兵力。李秀成的军队进展非常顺利,萧山、绍兴、宁波、诸暨、杭州都被他接连攻陷,浙江巡抚王有龄也战死在他的手中,江苏的城市也几乎被李秀成的军队全部攻陷,死尸遍地,逃避战乱的人群都聚集到了上海。

        安庆被武力收复以后,湘军的声望一天比一天高。以前那些和曾国藩意见不合的中央或地方的高官,都被处死或者罢官,也因此出征和围剿太平天国的重要任务,都集中到了曾国藩一个人的身上。朝廷屡次下诏催促曾国藩把军队转移到东边,收复苏州、常州、杭州这些已经沦陷的郡县,五天之内,下了四道口气严厉的圣旨。曾国藩已经上奏朝廷推荐左宗棠专门办理浙江的军务,江苏的绅士钱鼎铭等人又在十月乘坐轮船沿着长江逆流赶赴安庆,专门去拜见曾国藩,哀求他派遣官兵前往江苏增援,说他们那里淞沪一带会让敌人有可乘之机,而且和平稳定不能持久下去。说这些话有三个原因:有当地的团练,有枪支和轮船,还有埋伏下来的内应。此外还有仍然归属于朝廷但是不能守住的三个城市:有镇江,有湖州,还有上海。曾国藩看到这些情况后深深地感到悲痛,心生怜悯。当时湘军钱财紧缺,兵员力量单薄,左宗棠的楚军也不能分兵支援,所以曾国藩才和李鸿章商量,期望明年二月份可以出兵援助江苏。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有圣旨向曾国藩询问关于援助江苏的部队的将帅人选,曾国藩拿出李鸿章来应答;并且向朝廷申请调派数千部队,让他们尽快赶赴下游,去援助围剿敌军。于是李鸿章回到庐州,去招募淮军的英勇之士。等到把他们带到安庆后,曾国藩为军营制定必须遵守的纪律,军队器械的用法,军饷还有粮食的数量,这些一律全都模仿湘军队伍里的规章制度,但也参照楚军军营里的方法来训练他们。先是淮南的百姓不断被太平军、捻军骚扰、践踏和蹂躏,百姓民不聊生、生活困难,只有合肥县的仁人志士张树声、张树珊两兄弟,周盛波、周盛传两兄弟,以及潘鼎新、刘铭传等人,自从咸丰初年,他们就开始组织团练习武,从而能够保卫乡里不受侵害,还修筑堡垒来防止流寇骚扰,所以安徽全省都被践踏得体无完肤,只有合肥县自己保护得很完整。等到李鸿章开始招募淮军的时候,他将这些旧的团练武装组织起来加以严格地训练,二张、二周、潘、刘都跟着他。淮人有个叫程学启的,以前是在曾国荃那里当部下,这个人本来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部下的一员猛将,后来投降了湘军,一直做官做到了参将,不管是论智慧还是论勇敢都是数一数二的,曾国藩特意挑选他,让他跟着李鸿章,后来他凭借着骁勇善战,名声大噪,称得上是名冠一时。淮军刚刚组建好的时候,曾国藩拨出部分湘军的军营当作附加的援助,然后特意从湘军的将领中选择一员优秀的大将统领他们,听从李鸿章的指挥,这个人就是郭松林了。因此淮军的著名将领,唯有程、郭、刘、潘、二张、二周。

        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的二月份,淮军组建完毕,一共八千来人,打算顺着长江一路往下,从太平军的要塞边冲过,去援助镇江,这个方法还没有最终决定。二月二十八日,上海的官僚绅士筹集了十八万两银子,雇了七艘大轮船,行驶赶赴到安庆来迎接淮军,定好分三回把他们都拉到上海去。三月三十日,李鸿章的军队全都到达了上海,他接到圣旨,暂时代理江苏巡抚这一职务,并让薛焕当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和别人交涉的事情(薛焕,原来是江苏巡抚)。

        那时候常胜军的制度管理等还没有完全制定好。华尔作为一个外籍的将领,他监督管理着五百人的军队,驻守着松江。同治元年的正月,敌兵一万多人来侵犯松江,把华尔部队围了几十圈之多,华尔奋力战斗击退了他们。等到李鸿章抵达上海的时候,华尔所在的部队被划归李鸿章指挥,又新招募了一些中国的壮士勇者,李鸿章命令华尔对他们加以训练。这些士兵的军饷和粮食,比那些湘军、淮军的每支军队都要多。

        从此之后,常胜军终于成为一支得力的武装队伍。

        松江府所在的位置在江苏、浙江的边上,是提督级别的武官们驻守的地方,还是江苏的交通要道,因此太平军攻打这里十分猛烈。李鸿章命令常胜军和英法的消防兵集合到一起(当时英法有部分消兵,专门聚集在上海来保护自己的租界),攻打松江南边的金山卫和奉贤县;淮军的程学启、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这些将帅攻打松江东南的南汇县。太平军拼死奋力攻打,英法的军队敌不过就撤退了,导致嘉定县又沦陷了。太平军想要趁着胜利的余威进攻上海,程学启在太平军行进途中出兵迎战,击败了他们,南汇的太平军将领吴建瀛、刘玉林等人打开城门来投降。川沙厅(在吴淞口的南边)有上万名太平军来侵袭,刘铭传死死防守着南汇,终于击败了他们,顺便又收回了川沙厅。然而尽管是这样,太平军的主力依旧强劲雄壮、威武不屈,一部分部队围攻松江青浦,一部分部队潜伏在广福塘桥,聚集在四滨,偷偷观察着新桥。当年五月,程学启带着一支军队驻守在新桥,强大的太平军冲过来,程学启的军队接连好几天都被太平军围攻,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李鸿章知道情况后,亲自带着军队过去增援,和太平军的部队在徐家汇相遇,李鸿章奋力拼搏,殊死搏斗。程学启在自己的军营中看见了李鸿章的帅旗,全都离开营地和自己的部队一起夹击敌人,获得胜利,杀死了太平军三千多人,俘获四百多人,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囤聚在松江府郊区的太平军,听到这个事情后,都被震惊了,急忙集合队伍向北撤退,这才为新桥解了围,上海的紧急戒备解除,防御情形得到了好转。

        淮军刚到上海的时候,西方的洋人看他们的衣服和帽子非常简陋,都偷偷地嘲笑他们。李鸿章不断地对身边的人说:“一个军队优不优秀、厉不厉害,难道是因为身上穿的衣服吗?等他们那些人看到我们大张旗鼓、士气高涨的时候,自然心中会重新定论。”之后,欧美人看见淮军将领的勇敢刚毅,军队纪律的严明,没有不一改往常的态度、对他们心生敬意的;就连那些统辖之下的常胜军,也开始对李鸿章服服帖帖,听从李鸿章发号施令。

        当时曾国藩已经接受了独自围剿太平天国的重大任务,任务艰巨,责任也很明确,没有什么人可以分担的,也没有什么阻挡牵绊他们。于是他就命令李鸿章负责肃清江苏南部,左宗棠负责肃清浙江,曾国荃负责肃清南京。南京这个地方,是太平天国的根据地,而南京和江苏、浙江两个省份相互庇护,才形成了巨大的势力。所以如果不能把江苏的太平军都扫除完,是不能围困住南京的;如果不能成功进攻、围剿敌人的老窝南京,那么江苏也不能全部收复。当淮军前往上海的时候,曾国荃和杨载福(后改名为岳斌)、彭玉麟等人,谋划从水路和陆路协助前进,攻破长江南北两岸太平军的壁垒。四月的时候,曾国荃从太平府沿着长江顺流而下,攻下金柱关,抢夺东梁山的营寨,又进攻收复了秣陵关、三汊河、江心洲、蒲包洲等军事要塞。五月的时候,他就进入南京城外的雨花台屯兵驻扎。这实际上得力于李鸿章解除了松江的围攻。所以谈论这场战役的战绩,大家当然就可以知道,湘军之所以能收复南京,歼灭厉害的敌人,并不是曾国荃一个人的功劳,实际上是靠李鸿章他们消灭了太平军外围势力,使得太平天国的钱财和物资、兵力形成一种孤立的形势,使太平天国的主力不能不坐以待毙。淮军之所以能够平定苏南地区的敌人,也并不是李鸿章一个人的功劳,实际上是通过曾国荃等人率兵端了敌方的老窝,让他们的将领和士兵们心生忧虑,军心动摇,战斗力下降。苏东坡有句诗,是这样说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同治元年、二年之间的时候,中国的景象就是这个样子。

        李秀成这个人,是李鸿章的强劲的敌人,是敌人的将帅中后期成长起来的最优秀的将领。洪秀全刚起义的时候,他们党内有不少杰出的领袖,比如东王杨秀清、南王冯云山、西王萧朝贵、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在当时这五个人号称“五王”。后来,冯云山、萧朝贵战死在了湖南;杨秀清、韦昌辉在南京争夺皇权,二人互相屠杀,剩下的石达开,他自己有别的远大志向,不满足于现在的位置,自己重新起家,自立门户,在湖南、江西、广西、贵州、四川这些省份横行霸道,于是五王就都没有了。咸丰四年(一八五四年)、五年的时候,是官府军队最萎靡不振的时候,但也是太平天国的势力最衰落的时候。李秀成原来只是一个小兵,地位很卑微,就算是太平天国攻占南京以后,他也只不过是杨秀清部队里面的一个侍卫。但是他非常聪明,有智慧,人又机灵,擅长谋划和战略部署,有胆有识,气度非凡,所以洪秀全统治后期,仍能够利用残留下的一点儿兵力制造动乱,让官兵落荒而逃,太平天国持续了六七年才被平定,这些都是李秀成和陈玉成两个人的功劳。陈玉成在长江中上游活动,尤其是在河南、安徽、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煽动;李秀成在长江下游及入海口出没,在苏州、杭州、常州、扬州这些地方制造动乱。等到陈玉成死后,洪秀全能够像靠着柱子一样倚重的,就只剩了李秀成一个人了。李秀成的智慧和勇气都超过常人,而且为人十分有度量,对自己的部下也十分关爱,能得到士兵的忠心,所以安庆那个地方虽然用武力收复成功了,但是长江下游的形势更加不乐观。自从曾家兄弟合作围剿雨花台后,江苏,还有南京等地方的战争仍然持续着,李鸿章,还有曾国荃费尽心思,尽心尽力攻打,付出超乎寻常的代价,才换来了战争胜利的荣誉,这些也都是李秀成造成的。所以要是谈论李鸿章这个人,就不能不知道李秀成。

        自从南汇这一战役之后,李鸿章的根基渐渐牢固,所以想要和在南京的官军商量一下对策,如何牵制敌军的势力,然后选定一个恰当的进攻敌人的方向。那时候是七月,李鸿章命令程学启、郭松林等人立即攻打青浦县城,攻占了那里;并且让另外一支部队乘坐汽船,渡海去攻打浙江绍兴的余姚县,也攻占了那里。八月的时候,李秀成命令谭绍洸带着十万多名士兵进攻北新泾(江苏的一个地方,离上海很近,只有几里地)。刘铭传在太平军行进途中加以攻击,英勇搏斗,打败了他们,敌人于是退了回来,想要保住苏州。

        还是那个月,淮军和常胜军一起进入浙江,攻打慈溪县,收复了那里。就是那场战争,常胜军的统帅华尔浴血奋战,身先士卒,胸部中了好多枪后逝世,他死以后遵照他的遗言,用中国的衣服为他入殓,美国人白齐文代替他继续指挥常胜军。

        这一年,夏秋换季的时候,江南流行起了传染病,死了好多官兵。李秀成趁这个机会想要解除他们对南京的围困,所以就在闰八月的时候,带领苏州、常州的十多万精兵奔赴南京,包围曾国荃的大本营,调集十门西洋的开花大炮,使劲轰炸,攻击他们,十五个日日夜夜都不停歇,政府官军殊死搏斗,气势一点儿也没有削减。到了九月份,李秀成又派李世贤从浙江率领十几万士兵和他们一起围困南京,攻击越来越猛烈。曾国藩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担忧那里,急忙调集其他地方的兵力前来援助。然而当时浙江还有长江以北好多将领都有各自的任务,最后还是没有能够前去支援。这一战役,是两军开战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最激烈的战斗。当时敌人的军队有二十来万人,政府官军被重重包围,困在里面的有三万多人,而且其中病死的、战死的,还有身上负伤的,数目都已经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但是曾国荃依旧和将士们同甘共苦,一起面对困难,关系像父亲和儿子一样团结,所以军队里的官兵们都愿意为他效命,觉得就算战死也值得,所以才能抵抗住人数超过他们十倍的凶残的敌人,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李秀成攻击没有成功,又因为江苏的政府官兵的士气一天比一天高涨,恐怕失去江苏这块地盘,到时候南京也不能保全了,十月,他带领士兵们撤退,雨花台的围困这才解除了。

        说明:自从这场战役之后,洪秀全的大势已去。把士兵囤聚在牢不可破的城池里,这是兵家很大的忌讳。向荣、和春两次都是因为这样才失败的,所以曾国藩牢牢记住了这点,非常谨慎地对待。曾国荃开始想在雨花台聚集兵力的时候,曾国藩就好几次不让。等到了这次战役,外面被多达十倍的强悍对手包围,里面有一群穷凶极恶的末路之人,政府官军遇到的危难,没有比这次更危险的了。但是敌军明明知道政府官军势力单薄成这样,内部又遭受了很大的创伤,可是最终还是不敢直接硬闯进去,和他们决一死战,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所以到最后功亏一篑,只能撤兵离开,因此才造成自己进退两难,失去了根据地,最终就跟着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原来,当时敌人军队的将领非常富贵,生活骄奢淫逸,特别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才会出现那样的结果。太平天国的迅速衰败也是当时政府官兵们没有料到的。曾国藩说:“凡是军队最害怕意志衰退,不求进取。当道光、咸丰两朝之交的时候,政府军队里的官兵们都是意志衰退、不求进取,而敌人的军队都是非常有活力的;等到了同治初年,敌人军队都是意志衰退、不求进取,而政府军队都是非常有活力的。得到还是失去,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原因就是这些。”仔细想想这些话吧!就是李秀成这样的贤能人才,都违背不了这种规律,况且洪秀全那样的人就像是坟墓里的一具骷髅,更不值得说了。正是别人所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样的前车之鉴并不遥远,立志夺取天下的人应该拿来警告自己。洪秀全本来就是一个市井的混混,在那个时间崛起,不出一年,就掠夺了一半的天下,没有趁着当时的士气继续扩张,通过战争争取江山大业,称霸天下,而是选择在南京苟且偷生,把南京看作自己贪图享乐的安乐窝,盖那些深宅大院,简直连陈胜那种人都不如!自己死守着一座城,等待着别人来围剿攻击。所以向荣、和春的失败,不是洪秀全自己有什么克敌制胜的招数,只是他所遇到的敌人也是那样,和他差不了多少,所以才能够接着苟活下去,延长在世的时间。唉!曾国藩和洪秀全之间的胜利和失败,是天决定的吗?是人决定的吗?君子说:是人自己决定的!

        又说明:这场战役是湘军、淮军各位将领立功的关键时机。如果不是围困南京,那么就不能牵制住江西、浙江的敌军,那么李文忠的生力军,就很难迅速取得胜利;如果不是攻占了江西、浙江,那么就不能解除南京的重重包围,那么曾国荃的军队就没有办法保住了。阅读历史的人一定要对这点有清醒的认识。

        李秀成去围攻南京的时候,让他的副将谭绍洸、陈炳文留守苏州。九月的时候,谭绍洸等人率领士兵十多万人,分几路从金山太仓向东行进。淮军的将领们一直防守,在三江口、四江口与他们大战,双方都有胜利的时候,也都有失败的时候。敌军又沿着运河设置军事基地,横亘数十里,在运河和支流之间架设浮桥,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往来,太平军进攻黄渡,将政府官兵围困在四江口,加紧猛攻。九月二十二日,李鸿章把他的部下们部署下去,进攻敌军的大本营。敌人十分强悍,善于战斗,淮军在进攻的过程中几乎无法抵挡,刘铭传、郭松林、程学启等人首先亲自去战斗,挥舞着刀剑杀敌,士兵们看到这种情形,顿时士气大涨,击败了敌人,抓住和杀死敌人有一万多人,对四江口的围攻这才解除。

        常胜军的首领华尔死后,白齐文凭借着副手的资格继承了他的职位。姓白的这小子为人和华尔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奸诈狡黠的人。当时他看见政府官兵十分困窘,于是就偷偷地和李秀成私下串通,十月的时候,白齐文计划在松江城内当李秀成的内应,去上海威胁逼迫道台杨坊,索要巨额的军费,杨坊没有给他,后来白齐文就殴打杨坊,抢了他四万两银子离开了。听到这件事情,李鸿章非常生气,当即和英国的领事交涉,罢免了白齐文的职务,并且要他偿还掠夺的钱财,后来让英国的将领戈登代替他的位置。常胜军这才又开始听从李鸿章的指挥,当时是同治二年的二月。这实际上是李鸿章和外国人交涉的第一件事,他做决策的果断,态度强硬的外交风格,让谈论他的人都不住地夸赞。

        罢免了白齐文之后,李鸿章想要杀了他,被美国的领事拦住了,于是李鸿章就放了他。后来白齐文向李秀成投降,当上了李秀成的参谋,多次为其出谋划策,但是都不是什么好主意。他还劝李秀成放弃江苏、浙江,放弃那里的农事,摧毁房屋,集中兵力向北行进,占据秦晋齐豫中原的有利地形作为根据地,以此来控制东南,说那个地方是政府官兵的水师没办法接近的,一定可以成就大事业。李秀成不听。白齐文又为太平军购买武器,劫掠轮船,得到了几门新式大炮,全部献给了李秀成。因此苏州那一仗,政府官兵死在宝带桥几百人。后来白齐文在李秀成那里说不上话,也不被重用,就又前往漳州投靠别的太平军部队,最终被郭松林抓到杀死了。

        首先是曾国藩抓获了太平军的一个信使,得到了洪秀全给李秀成的手谕,上面说湖南还有江北地区现在正是兵力空虚的时候,让李秀成调派二十万部队,先攻打常熟,然后一方面攻打扬州,一方面观察皖、楚。于是曾国藩派遣李鸿章先发制人,告诉他迅速攻占太仓州来扰乱常熟,牵制住李秀成的兵力,使他不能赶赴江北。李鸿章的想法也跟曾的一样。同治二年二月,李鸿章命常熟驻守的将领死死守住那里,等待救援,并且派遣刘铭传、潘鼎新、张树珊率领部队开着轮船赶赴福山,和敌人展开了几十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另外派遣程学启、李鹤章攻打太仓、昆山县,来吸引太平军的兵力,又命令戈登率领常胜军和淮军一起攻打福山,最终攻占了那里,常熟的危险解除了。三月,又用武力收复太仓、昆山,擒获敌军七千多人,程学启的功劳最大。自此以后,戈登更加佩服程学启了。

        五月的时候,李秀成离开无锡,和五个部将一起带着水军、陆军共十几万人,想要支援江阴,占据常熟,李鸿章派遣他的弟弟李鹤章,还有刘铭传、郭松林等人分不同的道路前去抵抗敌人。刘铭传、郭松林和敌军的先锋部队相遇了,攻打敌军获得了胜利,但是敌人的气势也很旺盛,每次战斗,双方的死伤情况都差不多。当时敌军驻扎在运河的边上,向北到北漍,向南一直到张泾桥,东边从陈市开始,向西一直到长寿,占了差不多六七十里,有数百个堡垒都控制着运河险要的地方,太平军把那些桥梁都毁坏了,在运河上准备好大炮,这种水上和陆地相呼应的策略使形势相当紧张。

        李鹤章和刘铭传谋划偷偷收集木材制造浮桥,半夜紧急渡过河流袭击敌人,攻破了敌人在北漍的营地一共三十二个。郭松林也不断进攻,和敌军战斗,攻破了敌人在南漍的三十五个营地。周盛波的部队攻破了敌人在麦市桥的二十三个营地。敌军全线崩溃,死伤数万人,尸体堆积在河里,河水都快不流动了;又擒获了敌人的首领一百多人、马五百匹、船二十艘,另外还有很多兵器、弹药和粮食。自此之后,顾山往西就再也没有太平军活动,淮军取得了非常大的胜利。六月的时候,吴江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得不投降。

        程学启率领着一万多人的军队,和刘铭传秘密谋划收复苏州。先是攻打进花泾港,降服了看守那里的将领,然后驻扎在潍亭。七月的时候,李鸿章亲自带领官兵,用武力收复太湖厅,朝着苏州进发,先让刘铭传攻打江阴。敌军里的一位骁勇的将领陈坤书,调集了湖南、湖北、山东一共四支庞大的部队十几万人一起来增援。李鸿章、刘铭传亲自来分析敌人状况和战争形势,看见他们的营垒大大小小像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整齐排列,往西到江滨,往东到山口,看完这些才做出部署猛烈攻打他们。敌人奋力抵抗,实力也很雄厚,双方相持不下。随后江阴城内有人发动内变,打开城门投降,江阴也被收复回来。

        当时程学启驻扎在苏州的郊外,接连好多天都在打仗,前前后后一共打了几十次胜仗,敌人的壁垒在宝带桥、五龙桥、蠡口、黄埭、浒关、王瓜泾、十里亭、虎邱、观音庙共有十几处,都被攻破了。而郭松林的军队也在新塘桥获得胜利,杀了太平天国两个首领,还有上万的普通士兵,抢夺了船舶几百艘,敌人水军的兵力一下子大减,衰落下来。李秀成为此痛哭流涕,心中悲愤,不能自已。从此以后,淮军的名声威震天下。

        敌人的军队遭到重挫后,李秀成发动反攻,下令让他手下的将领集合无锡、溧阳、宜兴等地的士兵八万多人、船舶一千多只,从运河口出去,而他自己率领精锐部队几千人,占据金匮,援助苏州,互相配合应敌,和政府官军接连战斗,双方都互有胜败。十月十九日,李鸿章亲自做督军,程学启、戈登率先锋部队进攻苏州城,苦苦奋战,战况十分激烈,攻破了它的外围。李秀成和谭绍洸等人撤退到城内,死守着最后这片土地,丝毫不屈服。不久,政府官军水上、陆上一起前进,合起来对苏州进行三面围攻,城中的粮食已经吃完,众人疑心重重,内心很恐慌。李秀成的副将郜云官等人猜忌心非常重,产生了二心,于是私下和程学启协商,想要投降。然后程学启和戈登亲自坐着一艘小船到城北边的阳澄湖,和郜云官等人当面订下了投降的约定:如果郜云官能杀了李秀成和谭绍洸,就奖赏给他二品官位。由于戈登为他当担保人,所以郜云官这些人没有起疑心。然而最终他还是不忍心杀害李秀成,只是斩了谭绍洸的人头后就离开了。

        李秀成之前就察觉出他们在秘密谋划着什么,但是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了,说什么做什么也没有用了,于是他连夜就出城去了(十月二十三夜晚)。二十四日,谭绍洸因为有事,就把郜云官叫到了帐篷中,郜云官和猛将汪有为非常害怕,因此一见到谭绍洸,就把他杀死了,并且暗地杀了他的亲信部队一千多人,随后就打开城门投降。十月二十五日,郜云官等人献上谭绍洸的首级,请程学启进城来检验。那些投降的将领的头衔列表如下:

        当时这八个将领在城中手下的士兵还有十几万人,声势浩大,气势汹汹。他们要求程学启履行承诺,给他们总兵、副将等职位。程学启仔细观察这八个人的人品,觉得他们都称得上是心怀狼子野心的小人,恐怕越到后面越不好管制。于是就和李鸿章秘密谋划,在游艇上开设宴席来犒赏他们,等到作为信号的大炮声一响,埋伏的士兵就出来杀死他们,同时杀了他们手下还在负隅顽抗的余党一千多人,剩下的乌合之众全都投降了。苏州平定,李鸿章因为立了大功,皇上加封他为太子少保。

        先前这八个首领投降的时候,戈登确实是担保人。等到他听说李鸿章说话不算数的时候,十分生气,想要杀了李鸿章来惩罚其所犯下的罪过。他自己就带着短枪寻找李鸿章,李鸿章就一直躲避他,不敢回军营。过了几天,戈登心中的愤怒逐渐消除了,这件事情才算过去了。

        说明:李鸿章在这件事情上确实有应该惭愧的地方。因为杀害投降的人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事情,更何况是投降之前有约定,甚至还有担保人。他的这个做法有三处不对的地方:杀害已经投降的人违背公理;不遵守约定,说话不算数,是第二个不妥的地方;欺骗戈登,辜负朋友,是第三个做得不对的地方。戈登对于他这样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非常痛恨,甚至想要拿刀捅进他的肚子里才能解恨。这样做难道不是很合理的吗?虽然他考虑到苗沛霖、李世忠等人投降后可能会再次叛变的情况,有不得已的原因,但是李文忠(李鸿章)生前很喜欢用一些小聪明和小伎俩,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个差不多。

        苏州已经用武力收复,这确实是平定江南的最关键的事。先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个人各自带着一支部队向东去,深入敌人军事重地,他们之间也没有办法联络或者是互相配合应敌,所以孤立无援,形势和处境都非常危险。在苏州之战胜利之后,李鸿章建议应该统筹全局,乘胜进入浙江这些地方,和曾国藩、左宗棠两支军队互相接应,把力量聚集在一起再去攻打别人,这是政府官军后来制胜的第一要素。十一月,刘铭传、郭松林、李鸿章进攻无锡,占领了那里,抓获他们的将领黄子漋父子二人后斩首。后来李鸿章把他的军队分为三支部队:甲队,他自己率领;乙队,程学启率领,进入浙江,攻占平湖、乍浦、澉浦、海盐、嘉善这些地方,进逼嘉兴府,左宗棠的军队(浙军)也来和他们互相配合应敌,进入杭州地界,攻打余杭县,屡次击败敌军;丙队,由刘铭传、郭松林等人率领,和常胜军共同攻打常州,获得了极大的胜利,依靠武力收复了宜兴、荆溪,抓住了敌人的将领黄靖忠。李鸿章还命令郭松林进攻溧阳,降服了敌军。

        当时的敌军将领陈坤书,有部下十几万人,占据着常州府,摆开阵势来攻打政府官兵的背面。李鸿章和刘铭传率军防御,敌军气势逼人,而官军就不幸地失利了。陈坤书又偷偷派兵迂回到江苏内部心腹之地,在江阴、常熟、福山等地方不断出没,江阴、无锡因此而戒严,江苏以西受到了非常大的震动。在此种情况下,李鸿章命令刘铭传自己独自处理常州地区的事情,然后急忙召唤郭松林放弃金坛,日夜不停地赶路,来支援苏州。又让李鹤章立即回去死守无锡,杨鼎勋、张树声率领别的军队把守江阴的青阳、焦阴,切断敌人的后路。当时敌人的部队围剿常熟的力度不断加强,艰苦的战斗已经持续了很多天,仅能勉强支撑。太平军又一起围剿无锡,李鸿章建立的壁垒几乎要守不住了,眼看防线就要崩溃了。几天之后,郭松林的援军到了,他们浴血奋战,击退了敌人,这才解了围。郭松林因在本次战争中有功劳,所以被授予福山镇总兵之职。

        先是程学启围剿嘉兴(从那一年的正月开始)非常紧急,嘉兴城中驻守的士兵与政府官军针锋相对,两军交战,死伤都很惨重。二月十九日,程学启激励手下的将士们,一定要尽快地攻占这个地方,打败敌人,结束战斗,于是程学启亲自冲锋陷阵,越过浮桥,爬上攻城的云梯。在城上的敌军死死地守着,一直朝着他们射击,打来的子弹多得像下雨一样,忽然一颗子弹飞过来,打中了程学启的左脑,他摔倒在地。副将刘士奇看见了,立刻顶上,代替主将程学启监督部队,并率先登上了城楼。战士们化悲愤为力量,勇气瞬间高涨百倍。而潘鼎新、刘秉璋等人也通过水、陆交替前进,最终攻占了嘉兴。

        程学启被打伤后,躺在床上治疗了二十多天,还是不见好转,最后在三月十日逝世,被赐予“忠烈”的称号。李鸿章悼念他的时候,痛哭流涕。

        嘉兴这个地方被政府以武力收复后,在杭州的敌军气焰一下子变得非常低落,在二月二十三号的时候(二月十九日嘉兴被收复),敌军的主力趁着晚上从北门全部撤出城里。左宗棠的军队在三月二日的时候进入杭州城,从此,苏军(李鸿章的军队)和浙军(左宗棠的军队)的部队合兵一处,成功会师。

        程学启去世之后,李鸿章让他手下将领王永胜、刘士奇分别率领程学启的部队去和郭松林在福山镇会师,从福山镇进攻沙山,经过接连几天的战斗,占领了沙山。到了三河口,消灭了两万人。于是李鸿章督促各部队合作,一起围剿常州。刘铭传攻打西北部,成功攻破;郭松林攻打陈桥渡的军营,成功攻破;张树声、周盛波、郑国櫆等人袭击河边敌人的军营二十几个,也都成功攻破。战败的敌军落荒而逃,想要回去进入常州城内,陈坤书拒绝他们进入,所以被政府官兵杀死在城下的敌军败兵数都数不过来了。三月二十二日的时候,李鸿章的军队正式进逼常州城,用大炮和炸药轰炸城墙,城墙被炸开了一个数十丈长的大口子,然后挑选了数百名勇士组成敢死队,战士们扛来梯子,登着梯子强行爬墙。陈坤书骁勇善战,他亲自率领强壮的士兵们出去战斗,驱赶他们,修补被轰开的缺口,政府官兵死了好几百人。李鸿章十分愤怒,督促众人要更加努力,命令多多准备攻城器材,接连好多天进行猛烈的攻击,两军的受创程度和人员死伤同样惨重。经过了十几天后,李鸿章亲自到战场去当督军,刘铭传、郭松林、刘士奇、王永胜这些人,身先士卒,亲自出战,拼死搏斗,登上了城楼,敌人终于乱了阵脚。陈坤书依然不屈服,和他手下的将领费天将一起率领那些剽悍的士兵,和政府官兵展开激烈的巷战,郭松林浴血奋战,俘虏了陈坤书,费天将也被周盛波抓住了。刘铭传大声喊着“只要放下兵器,过来投降的人可以被赦免”,听到这话,立刻有一万多人投降。在本次战斗中政府的军队也死了几千人。常州就这样被收复了,当时是四月六日。从这以后,江苏的军队(李鸿章的军队)和南京的军队(曾国藩的军队)之间的联络全部畅通了,在江苏全省范围内,除了南京府,没有敌人活动的踪迹了。自从同治元年壬戌春天的二月,李鸿章率领着八千人抵达上海,正式开始统领淮军,还有常胜军,转战各个地方,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斗有几十次,从松江保卫战开始,一直到嘉兴、常州攻坚战结束,一共整整两年,到了同治三年甲子夏天的四月,扫清苏南太平军的任务大功告成。

        说明:李鸿章扫清苏南地区的太平军,是靠着淮军将士们骁勇善战、意志坚韧,还有华尔、戈登也贡献了很大力量,而不是只依靠常胜军打下了几座城池,打赢了几次战斗。当时李秀成论智慧、论勇气都是数一数二的,他的军队大多使用西方的枪支和大炮,程学启、刘铭传、郭松林、周盛波、张树声、潘鼎新这些将领虽然善战,但却只依靠天生的勇气和谋略,而不知道新式作战方法的作用,所以淮军在战争初期的时候,和敌人的军队相遇,常常被敌人打败。李鸿章从中吸取教训,命令那些将领也向常胜军学习,也用了不少常胜军用过的武器。要说左宗棠平定浙江太平军的功劳,还得到了法国军官托格比、吉格尔这些人的很多帮助。这个朝廷要灭亡了而又起死回生,英国人、法国人有很大的功劳。他们的意思是,想要永远保持东亚和平的局势,把这里建设成为商务活动的乐园,但是没想到一直到今天,中国还不想着自我振兴,将来恐怕就会有Great revolution(大革命)发生。

        先是曾国荃的军队在水上和陆地上互相配合应敌,围剿南京已经有两年,到了甲子年正月,攻占了钟山的石头壁垒。敌军失去了他们的要塞,包围金陵的外围部队开始联合起来围剿,太平军内部和外面互不相通,运送粮食的道路也被截断了,城中没有粮食了。洪秀全知道大势已去,做什么都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在四月二十七日喝毒药自杀了,他的将领们拥护他的儿子洪福继位。当时朝廷的官军还不知道有这件事,朝廷多次下旨,命令李鸿章把自己的得胜之师派出去帮助围剿南京。曾国荃认为被困在城中的贼寇已经非常疲惫了,粮食、弹药都已经没有了,被歼灭的日子指日可待,所以觉得没有必要再借助于李鸿章的力量。李鸿章本人也不愿意瓜分曾国荃的功劳,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于是托人对皇上说,正是盛夏,酷暑天气不适合用火器,以此为理由,一直不肯出兵。朝廷不明白李鸿章真正的想法,一直不停地催促他出兵,曾国荃听到这些,内心既担忧又愤怒,便从五月十八日开始,日日夜夜督促将士们猛烈地攻打地保城(就是龙膊子山上最坚固的壁垒,也是那里第一险要的地方),该地很快便被攻了下来。他派人深挖隧道,从五月三十日到六月十五日,成功开凿了十几处隧道,曾国荃下令城外的各个军营做好一切战斗准备,另外重金招募不怕死的战士,准备城墙一打开缺口就猛冲进去。

        当时李秀成在南京城内,洪秀全死后,发号施令的权力就集中到了他的身上。李秀成懂得看人,也善于用人,施以恩德和树立威信同时进行,所有人都真心佩服他,军队的将士们都对他很服气,对他就像是儿子对待父亲一样。五月十五日的时候,李秀成亲自率领几百个不怕死的勇士,从太平门的那个缺口突出重围;又另外派遣几百个不怕死的勇士穿着官兵的衣服,从朝阳门突出重围,一直冲到曾国荃的军营,放火喧哗。当时官兵们已经劳累了很多天,非常疲惫,几乎丧失了战斗力,突然遇到这种紧急情况,都要崩溃瓦解了,幸好有彭毓橘等将领带着部队赶过来救援,这才平息了这场危机。

        六月十六日正午,隧道里放的火药爆炸,当时就好像有上万处雷声同时炸响,天地都跟着一起颤动了,城墙崩坏了大概二十几丈。曾国荃军队的战士们使劲往前冲,从城墙攀登上去,敌人的士兵拼死抵抗,双方军队开枪射击,子弹多得好像下雨一样,当场击毙城外的士兵四百多人。官军的士气更加高涨,踩着尸体向前进,终于杀进了城内。李秀成自己早已抱定必死的决心,把自己心爱的骏马献给年幼的主人洪福,让他能够逃出城去,而李秀成自己则监督士兵接着打仗,战斗持续了三个日夜。力气用尽被俘虏的、敌军大小将士战死的、被烧死的,一共三千多人,整座城里的宫殿房屋连续烧了三天都没有熄灭。城中长期跟随着洪秀全的男女老少,大概有十几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自从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年)癸丑,洪秀全占领南京,到现在这里被朝廷收复,历时十二年时间。

        说明:李秀成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豪杰!当他面对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整座城上上下下,危在旦夕,但他还能够指挥千百名士兵,进行非常有组织的突围和决战,几乎要把政府军队歼灭了。五月十五日那天的战斗,曾国荃的军队没有被消灭,完全是老天保佑。等到南京的城墙被攻破,李秀成还能够让出心爱的马匹去救年幼的主人,自己慷慨激昂地去送死,有和国家同生死、共存亡的志气,就算是古代的大臣和儒将,有谁能够超过他呢?项羽的乌骓不离开,文天祥忧国忧民却无力改变,是天意还是人为造成的呢?我听说李秀成离开苏州的时候,苏州的百姓,不论男女老少,没有不痛哭流涕的。至于他用该有的礼数厚葬王有龄,善良地对待和体恤在战争中失败或者投降的将士,非常有文明国家战争时立的公约和法律的意思。南京城中的十几万人,没有一个要投降的,就好像齐国的田横五百士一样,他们的志向相同,他们的目标一致,而李秀成巨大的魄力,又是他们的百倍,这是有史以来,战争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最后的结局。假如让李秀成处在洪秀全那个位置上,那么在今天这片土地上,谁知道会是哪家的天下呢!李秀成被官军抓住后,从六月十七日到十九日一共三天里,他站在笼子里,情绪激昂地写下供状,记述了一共好几万字的史实,虽然经过政府的删减,没有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但是一直到今天读这些时,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大义凛然,能感受到他当时的心境。唉!刘邦成了天子,天下人就诋毁项羽,用成王败寇的那套标准去评论人,今天又有谁愿意为李秀成的丰功伟业说上一句好话呢。几百年之后,自然会有合理的评价,后人所撰写的良史,怎么可能会存私心,有偏私的观点夹杂其中呢?虽然世间的法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都是人中豪杰。

        南京被武力收复,朝廷当然要论功劳大小给予赏赐。两江总督曾国藩被加封太子太保的官衔,封为世袭一等侯;浙江巡抚曾国荃、江苏巡抚李鸿章都被封为世袭一等侯。剩下的其他将帅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奖赏。曾国荃收复南京这件事,有好多将领都忌妒他的功劳,到处说他的坏话,诽谤他的言论一时间在好多地方兴起,即使是左宗棠这样的贤能之人,也都跟着一起诋毁曾国荃,唯独李鸿章从来没有说过这些话,而且在很多时候还努力为曾国荃辩护。

        说明:这也是李鸿章能够得到“文忠”这个谥号的原因。朝廷下旨让他帮忙围剿南京,他却不想瓜分人家已经快要到手的功劳,等到事成之后,也不对推荐他的人心怀忌妒,这种道德和胸怀的确有过人之处,他的名声不是虚传的,也不是随便说说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966xs.com。966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wap.966xs.com